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小學生注意力集中,課堂效果達到最好。低年級語文課中故事所占比例較大,學好這一類課文對于培養小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識課文,讀述結合
所謂讀,即先要讀通,將生字、新詞的音、形、義弄明白,在這基礎上,再按要求讀、弄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經過、結果搞明白。所謂述。就是在初識課文后,通過復述課文來檢查小學生是否對課文有了初步印象,這樣可以訓練小學生的概括能力,養成邊看邊記的良好習慣。比如,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教者向學生提出了四個問題:①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②這是在什么時候?主要講了誰?③大禹是怎樣治理洪水的?④后來,洪水制服沒有?人民都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了嗎?小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初讀課文,然后通過復述課文來回答這些問題,教師也達到檢查的目的。
二、精讀課文,講練結合
在小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把握后,教師應將小學生引入課文的精彩點,這樣可以豐富小學生的詞匯,促進更深層地理解詞意。課文中有些詞句,看似平常,內涵卻十分豐富。教學時,應引導小學生去發現,并指導學習、練讀。從讀中感悟其義,感受語言之精妙,領悟語境之燦爛,從而陶冶美的情操。例如:詞語“亮閃閃”,可以出示一面鏡子,通過輕微晃動反射出的光,讓小學生感受亮閃閃的感覺,從而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同時也加深小學生對這一詞語的印象,進一步強化小學生對詞語的記憶。
三、總結課文,演評結合
演就是在課文總結時,可通過分角色表演和即興表演等方式將小學生導入課文情境中,于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并能更準確地體會和把握人物的性格。評就是在演后請小學生做小評委,點評同學表演得如何。這樣在評中,課文的精要處就能得到再現,從而也就達到總結的目的。其次,小學生喜歡看表演,更躍躍欲試要參演課本劇。在教學實踐中,它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與不容低估的作用。如《狐貍和烏鴉》這一課,教者讓小學生根據課文排了一個簡短的課本劇,最后總結時讓他們演一演,其他小學生評一評。在評的過程中,有些小學生說:“演狐貍的同學開始眼珠沒轉,不能表現出狐貍的狡猾。”“狐貍說的話,比較符合它想吃肉時表現出的討好、狡猾的神情。”還有小學生說:“讀旁白的同學讀得很好,比如‘直流口水’、‘搖搖尾巴’讀出了狐貍的饞樣,還有得意的神情。有關描寫烏鴉的句子也很精彩,讀出了烏鴉愛聽奉承話的特點。這樣的童話故事能培養小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事物評價能力,使小學生對課文理解更加深刻,發生質的變化。
四、延續課文,想象寫作
童話故事留給小學生很多想象的空間,教師應抓住這個特點,讓小學生學習寫作。作文的過程就是創造、想象的過程,而低年級學生正以想象見長。教師應讓小學生無拘無地放飛想象,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只要語句通順即可。對于小學生的“異想天開”。教師要給予支持、鼓勵和幫助,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才會有寫作的萌芽。低年級教材中有很多切合小學生生活實際的故事,在教完每篇童話故事后,教者都讓小學生進行續編故事練習,小學生對此樂此不疲,一個個美麗的傳說產生了,小學生的寫作興趣盎然。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小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茸由發揮。許多小學生在聽完故事后。展開想象,給故事編—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故事給小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只要教師把握好時機,就能讓小學生在故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學習語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故事教學是舟、是槳,教者們只有抓住了這一點,才能到達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成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