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新課程的試驗。發(fā)展學生信息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能力和信息化社會的生存能力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以信息,為起點,以技術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素養(yǎng)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的全新教學理念,注重體驗、作、設計、試驗、探究等多元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強調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知識滲透、價值遷移和能力拓展的高度統(tǒng)一和有機結合,旨在培養(yǎng)提高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 信患素養(yǎng) 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實驗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的反饋信息。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學策略的選擇在整個教學系統(tǒng)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
基礎性。從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質角度出發(fā),選取具有普遍性和遷移性的基本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工具性。學生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
實踐性。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課程,培養(yǎng)學生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課程的核心目標。
開放性。只有在開放性的環(huán)境中,運用開放性教科書(具體要求有一定彈性,內容的呈現有較大靈活性),采用開放性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才能保證起點水平較低的學生能夠適應,也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提升全體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層次性。學生基礎水平與學習特質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fā)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采取分層教學策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綜合性。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逐漸成為基礎教育中其他學科的有機組成部分。整合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模式的選擇
1.邊講邊練。一堂課一般只安排15~20分鐘進行講解、示范,按照需要,講完一個問題就讓學生實踐一下,等他們掌握以后再講下—個知識點。適合于上復習課、基礎知識課和練習課。
2.結合多媒體課件,精講多練。力求精講、少講,僅把學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及難點作為主要內容來講,把時間最大限度的放給學生去操作。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手、腦、眼,、耳并用,能喚起學生的“情緒”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全方位互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也可相互探討,相互切磋,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每節(jié)課挑選幾個_出色的學生一起進行輔導,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解決,而且在相互討論中,每個人還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受到新的啟發(fā)。
4.耐心輔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感。教師一定要注意聆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并根據情況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問題需要演示操作過程,有些問題需要簡短的討論,有些問題需要直截了當地回答,有些問題則需要用另一個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個輔導過程中。教師要站在與他們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煩,也不要因為問題簡單而嘲笑、訓斥學生。
5.個體化教學,因人、因材制宜。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試著進行分層教學。在開始學習新內容時,先測試一下,基礎薄弱的學生按教材學習,從易到難。對教材所要求的內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練的學生,在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興趣,安排另外的任務。實踐證明,這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興趣,任務結束時,不僅學會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恰當運用
1.任務驅動法,促進基礎發(fā)展。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根據不測的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各種任務,各種任務之間相互聯(lián)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讓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獲得技能、建構知識、形成能力。讓學生有目的的學習和實踐,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鍛煉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能力。
2.激勵參與。每當學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展示給全班同學,同時提出表揚鼓勵,這不僅會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對其他同學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自主探究學習。自學能力、獨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個當代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對于學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過實踐可以獲得的知識,都鼓勵他們自己學習,自己掌握。
四、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
1.巧設“導語”。課題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決定了一節(jié)課的效果,每節(jié)課力求采用同學們最感興趣的事物來引導他們。
2.遵循“學以致用”原則。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在不斷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時,就會爆發(fā)出強烈的繼續(xù)學習的愿望,學習興趣也就越來越濃厚。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邊學邊用的方法,學一點就讓學生應用起來,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且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學生自身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總感覺到有新的挑戰(zhàn),新的興奮點,這樣既保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形成—個良性循環(huán)。
3.打亂教材順序,抽取精髓,激勵同學們主動獲取知識。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并沒有嚴格的難易程度界限,特別表現在應用軟件上,并不是必須掌握了所有的基本知識才能作出作品,長篇大論的介紹界面、菜單、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識只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講授這樣的課程時,我的經驗是打亂教材順序,首先抽取精髓來講,緊緊吸引他們的興趣。通過思考、實踐,有的同學掌握了這些知識,沒掌握的懷著迫切的心情認真聽教師講解,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且記憶深刻。
五、教學實施建議
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用全新的課程理念開創(chuàng)教育的新境界。教師必須深入理解與把握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新課程理念,以徹底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開創(chuàng)教育的新境界。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課程觀;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師觀;確立“交互主體”的新學習觀。教學必須在傳統(tǒng)教學要求的基礎上作根本性的調整與改革。
教學是一門藝術,信息技術教學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共同探討,共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