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各種資源和實踐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及其發展前景,給學生以啟迪;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實踐教學 興趣 教學模式
目前生物學在許多地區不作為中考科目,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不管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沒有真正的重視生物課堂教學,呈現一種可有可元的局面。不僅教學成績不理想,而且學生應該知道的基本知識也是一無所知。作為一個初中生物教師,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抓好生物學索質教育,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抓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出發點,拋開一切思想負擔,盡可能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到生物課堂教學中來,讓他們能夠從課堂上感受到參與的樂趣。那么,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
一、利用各種資源和實踐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1.利用多媒體教學
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現象和直觀畫面,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學習,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旦被調動,接受知識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科學研究表明,直觀的學習,可用較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加快學習速度,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血液循環》一節時,學生看到了流動起來的血液循環,興趣頓增,很快掌握了血液循環的有關知識。
2.動手制作教具
直觀、形象的教具,在課堂教學中,能增加感性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問題通俗化、復雜問題簡單化,使學生易于認識、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使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得以增強,意志力得到鍛煉。例如,在學習關節結構時,我和學生一起制作關節模型,通過親手制作、觀察教具,學生們很容易了解了關節的結構及關節在運動中的作用。
3.多動手做實驗
科學素質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實驗教學。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會發現理論課上遇不到的問題,通過分析、反復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綜合性、和諧性的發展過程,其中,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曛液對淀粉的消化、臨時裝片的制作、顯微鏡的使用等,對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合理安排課外活動
生物課外活動形式很多,可以指導學生開展參觀考察,進行生物資源調查和生態調查,采集和制作生物標本,建立生物園地,種植植物,寫生物科技小論文,小制作和小發明,辦生物及生態圖片展覽,搞講座,設計和進行生物實驗田。在活動中,盡可能讓學生參與整個過程,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習研究科學的方法,感受創造的樂趣,發展學生的特長。
二、適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及其發展前景,給學生以啟迪
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獻身,生物領域中眾多的未知數正期待著年輕一代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因此,在課堂上適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給學生以啟迪。例如,當人們的器官發生了不可逆轉的病變,生命受到威脅時。挽救生命的唯一辦法就是器官移植。為了解決器官的來源問題,也為了預防移植后出現的排異現象,科學家們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帶有人類某些基因的動物。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豬心”、“豬腎”等,可望在不久的將來進入人體執行正常的生理功能。事實證明,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在學生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非常關注生物科學發展的動向,科學成就成了學生們談論的話題。
三、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尤其要注意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啟發引導、鼓勵探究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將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變被動為主動探究;使學生從“聽和背”中解放出來,實現“做中學”;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使同學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同學們的思維能力,并加深了對生物體結構的認識,為學好生物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