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初中地理似乎一直作為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加上地理學習涉及知識面廣,需理解且加以記憶的東西較多,學生普遍感覺地理難學、不愿學,為此需要地理老師除不斷加:強自身業務水平、提高教師個人魅力外,更-需多角度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益。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形式多樣且富有一定情境的導入方式可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如采用學生熟悉的地理故事、諺語、古詩詞、歌曲等趣味較強的教學方法導人新課,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借用地理故事,設置懸念
在講世界氣候的季風氣候之前,我引用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提出諸葛亮為什么有先見之明,知道火燒連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呢?”懸念一出,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
2.妙用諺語,激發學習欲望
諺語是人們對自然環境長期觀察體會的智慧結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生動有趣,在教學中運用諺語,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識。如我講大陸性氣候前,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諺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并且也生動地揭示了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3.巧借古詩詞教學,增添趣味
把古詩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入人勝之感,由此創設聽課的最佳境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我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我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述隨著地勢的升高,氣溫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遲了一個月。還用“馬前桃花。馬后雪”來夸張地表現秦嶺南北兩邊自然景觀的差異;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見牛羊”來描述內蒙古高原的遼闊富饒。這些詩歌猶如“味精”,使學生回味無窮,也使地理課增添了一番風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借用歌曲,引發思考
在學習新課前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可引起學生的思考。如在講季風之前,讓學生聽一首孫楠的《風往北吹》,這時學生的興趣全部都調動起來了。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間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黃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著我就問:“黃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風、東南風?分別盛行于哪個季節?為什么會有這些風?”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風引進來講了。
當然,除此以外還可以采用猜謎語、做游戲等形式,可以聯系學生喜歡的動畫片、網絡術語等時尚鮮活的語言,讓學生佩服你、認可你,自然也就喜歡地理這門學科了。學習興趣濃了,課堂學習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形象直觀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學生始終精力集中,教師就要針對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課要多利用形象直觀的掛圖、模型、板畫等引起學生的興趣。
首先,充分利用課本、地圖冊中的插圖進行教學。在學習熱帶草原氣候時,由于學生對熱帶草原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區分干、濕兩季的特點,我就利用“熱帶草原景觀圖”指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濕季的革高而茂盛,樹木叢生,長頸鹿昂首挺胸。遙望蔥綠遼闊的大草原;干季時,革類凋零。樹木落葉,草原一片枯黃,顯現出荒涼凋敝的景色。這樣在直觀的對比中,學生們自然就印象深刻地記住了熱帶草原的氣候特點。
其次,認真設計地圖略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我在講解“黃河”一課時。一邊畫黃河的略圖一邊講解:從發源地畫起一直畫到人海口,先畫干流,和學生一起想象這如漢字中的“幾”字,然后講到哪里就畫到哪里,首先講上、中、下游的劃分,把河口和舊盂津兩地各利用紅色粉筆標在于流上;接著講黃河的支流,用藍色粉筆從西向東畫出主要支流,并用符號標出水電站。學生則邊看邊聽邊記憶,其注意力一直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視聽結合,手腦并用。印象深刻。
再者,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黃河下游地上河”時,就采用投影儀展示其形成過程。我先打上黃河未形成地上河時的河道橫剖面圖,接著講述黃河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年復一年的沉積,使河床不斷升高;再投影展示形成地上河后的河道橫剖面圖,并觀察對比河床高出地面的狀況。一步一步的演示過程使學生的印象特別深刻,而且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又適當控制了學生情緒,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學地理,提高學習熱情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只有讓學生體會到學了地理非常有用、生活中離不開地理知識的道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會持久且主動性會更強。如帶領學生實地調查高密的水資源狀況;組織學習小組對居住地周邊環境的污染現狀開展調查研究;指導學生看星空、找星座、觀月相;帶領學生參觀離學校很近的氣象站;和學生一起用乒乓球制作地球儀模型等,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而且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油然而生。
知識源于生活,興趣在生活中培養。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興趣不僅能使學生能動地、積極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起著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聯系生活學習地理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