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寫話是這樣要求的:“對寫話感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與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什么都是新的,他們會說話,但不一定能把話有順序地寫下來。仿寫特別適合低年級剛學寫作的孩子。大家知道:小孩子說話是跟大人學的;小孩子寫字先要描紅仿起;小孩子學畫畫先要臨摹。我們練習寫作文,也可以從仿寫開始,用學過的范文做范例進行模仿寫作訓練。如,某篇文章的開頭寫得好,就可以模仿寫開頭,某篇文章的動作描寫好,就可以模仿寫動作。某篇文章的對話寫得好,就可以模撈寫對話……照著范文寫,仿中練功,仿中求異,從仿到作,由易到難,這樣既消除學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又使低年級作文訓練從模仿到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學到了扎實的寫作技巧。
一、仿寫文體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仿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語文的技能。”低年級孩子生活經驗貧乏,語言積累不多,寫話比較困難,因此,我從詞語造句人手。
如一年級《雨點》一文,有相同的句式“雨點落進u里,在u。”因此,我也讓學生進行這樣句式的訓練。經過上課時老師的提示,雨點還會藉在什么地方,在那兒干什么?結果學生的思維被打開,有的寫“雨點落進花朵單,在花朵里睡慌。”有的寫“雨點落在窗戶上,在窗戶上唱歌。”有的寫:“雨點落在屋頂上,在屋頂上滑滑梯。”有的-寫“雨點落進草叢里,在草叢里捉迷藏。”還有的寫“雨點落在馬路上,在馬路上打鼓。”這些語句讓你難以想象這是出自一年級學生之手。
學生依托教材進行模仿,又在模仿中有所創造,學會了運用語言,還提高了語言實踐的能力。這樣的訓練,由于給了學生一定的模式,學生有章可循,自然有話可說。這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寫話的興趣,使他們都樂于進行仿寫,使學生的寫話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失為習作起步階段一種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仿寫結構
小學生初學寫作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苦思冥想卻難以下筆,原因是他們不知道該怎樣構思文章,包括怎樣開頭和結尾;此時,如果給他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會順利度過難關。范文就是幫助學生學寫作文的拐杖。比如《白鵝》這篇課文,是按照“總分”的順序寫的,條理很清晰,是學生仿寫的典范。學完課文后可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續寫,描寫自己熟悉喜歡的動物。了解了總分這種寫作方法之后,繼續擴展練寫其他文章,寫人、寫景和狀物的文章,學生有法可依,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由“仿”到創
仿寫只是作文練習的初步形式,學生通過自己的筆創造性、獨立書寫出自己生活才是作文的終極目標。每—個孩子都有著豐富多彩的生話內容,可在作文時,大腦卻一片空白,無從說起。此時,老師的指導作用很重要,以范文為例子,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把學生的目光從書本引向生活尋找自己的影子,幫助學生認識生活,認識自己,學會選材,從而有效地完成了作文的從仿寫到創造。
如二年級上冊學習了《鄉下孩子》一文后,我先讓學生們進行仿寫,寫出了自己在鄉下所經歷的一些事,有的寫道:“摘一片荷葉,能遮擋夏日的驕陽。捕一只鳴蟬,能聽到動聽的樂曲。”有的寫道:“撒一把大米,樂壞了可愛的大公雞。丟一根骨頭,逗一逗調皮的小花狗。”還有的寫道:“采一束野花,能編織美麗的花環。捉一只蝴蝶,樂壞了頑皮的小弟弟。”經過這樣的仿寫后,我又讓學生進行了創作,現在你已不是鄉下孩子,而是城里孩子,又會有哪些變化呢?經過一番討論,學生終于寫出了城里孩子的特點。有的寫道:“逛一逛商場,買幾件漂亮的衣裳。游一下公園,拍幾張神氣的照片。”有的寫道:“彈一首優美的曲子,讓媽媽樂開了懷;畫一幅美麗的圖畫,讓爸爸翹起了拇指;講一則笑話。讓爺爺奶奶笑彎了腰。”還有的寫道:“看本圖書,能讓我增長知識;踢一場球,鍛煉一下身體;城里孩子,生在高樓里,長在笑聲里。”
經過這樣的由仿到創的過程,學生把學習別人的寫作技巧化做自己的寫作技能,感覺習作是件很有趣的事,他們會樂于閱讀,樂于習作。當然,在這個過程要正確地進行仿寫,切忌生搬硬套,更不能只仿而一不創,一味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