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承前啟后;人類,繼往開來。
思想家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讀史使人明智。”酷愛讀書的領袖人物毛澤東曾說,有了學問,懂得歷史,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不曉得歷史,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可見歷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歷史是很多學生最覺的無趣和煩悶的學科,覺得歷史課可有可無,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念。清末思想家龔自珍深有感觸地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怎樣才能讓學生們喜歡歷史呢?怎樣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呢?
作為—個歷史老師,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把歷史課堂變成故事會
歷史課涉及到的故事很多,其實歷史本身就是故事,歷史故事學生都很愛聽,如在講《三國鼎立》時,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三國故事: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一個軍事家,最初勢力并不太大,但他多謀善斷,善于用人,又老奸巨猾、頗有智慧。那時戰亂頻繁,曹操利用時機,決定迎接漢獻帝,他的手下將領反對。認為漢獻帝年少沒用。但他的謀士說,現在的皇帝東流西遷,人們為漢朝命運擔心,這時迎漢獻帝,正合人心。于是曹操去洛陽接走了漢獻帝。曹操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義向其他軍閥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師出有名,通過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講故事,激發了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讓歷史課堂成為了學生的樂園。
二、讓學生成為主體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礎上時,它才會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主體性是人作為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本質特征。它集中體現為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具有主體性的人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認識自己,掌握規律,改造世界,實現自己的目的。
尊重學生最重要的體現是信任和理解,另外還有支持,相信學生能自我調控、自己解決問題。信任學生也是教師的一種修為,也可以說是一種美德,它蘊涵著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和愛。只有尊重學生,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教育認識的主體,實現他們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和主動的發展。
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差異客觀存在,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閱歷、觀念、學習傾向、方式、興趣愛好及生活習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就是平等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智力和愛好的不同,適時調控內容、程序、方式與狀態,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
更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具有很大的潛能,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有獨立的思維方式,不時閃現出創造的火花。他們大膽求異、質疑、挑戰教材、挑戰老師,這正是新課程所追求的目標。我們不要受傳統教育的束縛,要勇敢地鼓勵學生挑戰教材、挑戰老師,使學生的求異創新,甚至荒誕離奇的思維也受到保護。
三、輔導工作非常重要
在課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輔導,避免一刀切。因材施教,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多多地鼓勵他們,解決他們自卑的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并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后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
總之,教師靠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熱愛歷史,技巧是學習歷史路上的燈塔。在教學中,教師把握住歷史的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條件,給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那么就會營造歷史教學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