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誰也沒有剝奪過教師批評教育學生的權利。只是,隨著體罰學生事件的增多,以及缺少智慧的批評教育直接刺痛學生脆弱的心靈,以至于導致不良的后果。于是形成了一種教師主動“放棄”批評教育權利的現象。
批評教育,從某種角度講就是懲罰教育。早有教育專家指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觀點認為,懲戒學生是教師黔驢技窮的表現。在我國古代,教師都有一把戒尺。有人認為戒尺的內涵包括兩方面,一是警戒,警示,所以戒尺的形式不可缺少;二是尺度和方式,正是教育心理學需要研究的警誡標準。
教師的“戒尺”如何掌握?如何讓激勵教育與懲戒教育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這些都值得每位教師深思。
教師需要一把充滿智慧的“戒尺”,讓懲戒成為一種教育藝術,讓學生在受到教師批評的過程中體會出教師心中的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批評教育更需要智惹和技巧。我們有義務保護幼小脆弱的心靈,也有義務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而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以下是我們在批評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嘗試。
一、曉之以理的說服教育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所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負擔。”作為幼兒教師,在批評教育幼兒的過程中,放低語氣,曉之以理,指出缺點,明白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教給正確的方法,讓幼兒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了。并主動向小朋友道歉。
曉之以理的說服教育,使孩子遠離狂風暴雨般的大聲斥責,在和風細雨中感受人文關懷。給幼兒送上一份珍貴的心靈禮物。讓小朋友在這份禮物中自我完善,享受批評,享受教育。這種批評教育不僅幫助幼兒改正錯誤,還能起到警示、激勵的作用。
二、回避“五分鐘”
一天早上,劉老師的潤唇油不見了,劉老師詢問了我和其他老師都沒有結果,就問小朋友,沒有一個小朋友說見過,我轉身對小朋友說:“現在自由玩五分鐘,如果誰拿了老師的東西,請送回來,老師不會批評你的?!蔽宸昼姾?,我們發現劉老師的潤唇油在琴凳子上。我隨即說:“謝謝你送回唇油,但是下次遇到你喜歡的東西先征求同意后再拿。”
我們采用“回避五分鐘”的方法對幼兒的隨便拿別人東西的不良行為進行了教育和糾正,教給了幼兒正確擁有別人東西的方法。這種批評教育是對孩子的一種高度的信任與尊重,更是一種教育意義上的期待。
三、“漠視”、“冷落”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一些幼兒的破壞行為,攻擊行為,除了自我約束能力差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用這些不良行為引起老師的注意和關注,但是這些行為是些不安全因素。長期的說服教育也不奏效,你越是阻止,他們的不良行為仍在重復。這時我在確保安全的前期下,采用“漠視”法,不去阻止,只是叮囑他注意安全。就這樣,他看到老師也不再關注,覺得沒有意思就自己停了下來。
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我發現幼兒和成人一樣是有欲望的,是需要滿足的??墒侨绻阋晃兜貒麄冝D,你就會落入他們的“圈套”,那結果就是——被他們牽著鼻子走。適時的“冷落”“漠視”讓幼兒自律,結柬不良行為。
四、將計就計法
我們小(三)班,有一名叫陽陽的幼兒每天上幼兒園都哭鬧,父母看著哭鬧的孩子又舍不得離開,每一次都需要好長時間才哄乖,挺累的。在一次接待時,我把哭鬧著的陽陽帶到全班幼兒前面,就問小朋友:“你們知道人在哭的時候,眼睛是什么樣子的?嘴巴又是什么樣的?臉上淚水是什么形狀的?哭樣漂亮嗎?”“不知道的看看陽陽小朋友吧!”小朋友們在觀察著,討論著。漸漸的,陽陽的哭聲小了,我猜因為他不想讓小朋友看到他狼狽的一面。隨即我又告訴小朋友“沒有看清楚的,我們等陽陽明天哭著上幼兒園再看吧!”
就這樣,陽陽上幼兒園再也沒有哭過,小朋友也學會了堅強,因為哭真的不漂亮。批評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對成長中的幼兒而言,更要講究技巧,批評教育的權利,更是智慧,不是教師個人的智慧,更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教育是靈活的,而悟出這種“靈活”的具體方法是我們教師的永遠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