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作為教育價值觀的載體,為新課程改革提供了進行評價觀念與評價方法改革的理論依據。在實踐中產生的檔案袋評價、兒童自我評價、過程性評價、情境性測試評價等質性評價方法。是多元評價、協商共同參與評價的“開端”。全面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下評價的激勵和改進成果。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兒童繪畫評價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教育評價方法,這些實踐中產生的評價方法只是課程標準頒布9年來所產生的評價方法中的幾種具有代表意義的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評價理念和方法。作為新課程理念的傳承和發揚,每一種評價方法背后都凝聚著教育實踐者的“探索”與“發現”。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為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評價理念。由于對這種教育價值觀念理解的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層次的評價理念及其相對應的評價內容與方法。因此,科學的評價強調綜合全部信息后再進行評價,在實踐中更加關注兒童個體進步和兒童多方面潛能發展。從目前實踐運作過程來看,教學評價方式很多,不僅有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還有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性評價;按參與評價的主體有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
新課程改革提出《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之“階段目標”中,所制定的多個評價標準為師生提供評價依據。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確定共同的評價目標之后,經教研組集體商討后留存檔案,檔案中收集不同時段(平時、期中、期末、假期)乃至課堂上的兒童繪畫過程。除收集整理兒童“優秀”的資料,還要收集兒童發展“不足”的有關資料。幫助兒童確定未來發展基線。在實踐基礎上的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導向性、尊重性原則:教育評價應當為學生指明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供努力方向。教育評價是建立在兒童人格尊嚴基礎上的評價。
(2)激勵性、過程性原則:教師在評價中的激勵。會使學生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自己的學習目標,促進教學,使師生雙方受益。
(3)差異性、參與性原則:兒童在生理特點、心理特點、興趣愛好、思想感情、個性特長上具有差別,評價因人而異,激勵人人參與。
(4)自主、平等、合作、協商原則: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內容和方法是在兒童民主、輕松的教學環境中產生的,他們是教學評價過程中兩個不可或缺的主體。
(5)真實、寬容、促進、發展原則:在教師評價和兒童互評,兒童自評過程中,使評價結果接近于兒童的真實水平,在表現欠佳時寬容,在困難時幫扶,在精神上鼓勵。促進兒童發展。
新課程標準條件下的評價更注重教學活動中兒童的綜合表現。把“表現性”評價貫穿于繪畫教學全過程,采取以平時繪畫成績為主,期末總評為輔的評價方法,從審美參與、繪畫技能(色彩、造型、構圖等等)、感情、創意和社會適應能力等五個目標領和集體的身份參與評價,就《巧用對稱形》一課評析:
A.在學生分組繪畫之前,出示評價標準,征求學生意見之后,依據評價標準,兒童自由結合。組成學習小組。
B.完成全部學習活動后,在課堂小結這:一環節,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1)各組在教師的協助下制定本課統:一的評價標準,作為評價依據。
(2)個人評:教師統籌后,由組長安排組員按既定的標準進行評價,對學生所達到的目標進行逐條分析,例如:一位同學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我利用剪對稱形制作小掛簾,對它進行繪畫裝飾時,我用冷暖色搭配使它色彩顯得鮮艷,因為我設計的是各種各樣的造型。沒有同學和我的一樣。所以,我認為自己創意新穎獨特,再加上所有的小樹都是用對稱的圖案來裝飾的,所以,我認為自己做得很成功”。
(3)小組評:各組評價標準匯集在一起,制定綜合評價標準,憑借過程中的小組“表現”,各組自主申報“優勝隊”,其他組對申報“優勝組”的綜合情況予以評價。例如,一組經過組員的討論后,評價道:“我們組在設計過程中,能互相團結;不僅把對稱形的裝飾手法應用到了作業中,而且設計創造的小動物造型新穎獨特。我們組一致要求申報優勝隊”。另一組說:“他們組沒能做到人人動手,是情有可原的,我們同意他們組評為優勝隊”。
(4)綜合評:獲得優勝組由教師給組長發四枚獎章,再由組長發給表現優秀的組員,獲得獎勵的兒童將“獎勵記錄”收藏在成長記錄袋中。
新課程標準下的評價不僅僅是一個教學環節的終結,還是下一個環節的起點,從發展的角度看,對上一個教學環節的評價,其實是激發學生下一次繪畫學習的動力。前一次的成功和失敗都將成為下一次創作的基礎。新課程標準之下,鼓勵教師用良好的評價態度促進兒童自信、自尊。教師用人文性評價激勵兒童不斷“成長”,良好的評價態度會促使兒童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
新課程觀念指引下的第二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常用些新的評價方法來評價兒童。例如王凌老師手里拿著相機,隨時對表現好的同學作品用數碼相機進行拍攝,保存在電腦中,積攢到一定數景后,刻成光盤后交給家長,引導家長對兒童繪畫加以欣賞和評價。如:楊菁雯的作品因此經常得到爸爸、媽媽、奶奶和姑姑的好評,在周圍的鼓勵和激勵中,繪畫成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課堂評價適合那些對繪畫學習具有特別濃厚興趣的兒童,教師可以用深刻而理性的評價態度幫助他們不斷提高。因為這些孩子本身的基礎和功底較好,教師要依據兒童具體的學習需要來調整自己的評價角度,以適應不同層次兒童發展需要。
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評價主體、評價方法和功能,在檔案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現。它指明兒童的未來發展方向。教師的評價策略和方法適應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針對小學美術作業的成績評價,設置相對模糊的“等級制”,在給兒童的美術作業進行等級評定時,一般使用“優、良、中、再努力”。適時收集材料組成檔案,形成綜合檔案袋評價。作為發展性評價實踐材料匯集的單元,檔案袋為我們了解兒童繪畫過程提供了比較詳實的記錄。我收集了3個典型的檔案袋加以分析:楊碩、張朝暉、趙凱如三名同學的檔案材料:
a.一年級至六年級的教材:由于存放不便,教師象征性地保留了一本教材。
b.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三名同學不同時期的優秀作品:優秀的作品被保存得很好,有教師的批語,拓印的五角星或等級評價。
c.在課堂上的表現好。拿到的星型獎章——獎章是老師利用身邊的材料親手制作的。
d.在校外校內繪畫競賽活動中獲獎的證書復印件。
e.教師評價卡:教師的評價卡上記錄教師對孩子的激勵,其中一年級評語還注有漢語拼音。
f.自評表格:自評表格是從一年級到五年級自己的自我評價,用“★”表示。
昏問卷評價表:教師對兒童的審美取向進行問卷測評,附有教師的分析和總結。
h.期末記分冊:期末記分冊記錄了兒童整個學期的學習狀況,用“★”表示。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發展性評價調研中。看到教師在評價中不再使用傳統定性“差”等級來評價兒童,取而代之的是人文性評價“再努力”。教師評價中鼓勵大于批評,夸獎多于貶損,羅恩菲德認為“成長的激勵”是兒童繪畫評量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理論體系重視對兒童學習的個性潛能開發,其實踐意義在于“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在兒童繪畫教育評價過程中。提出“興趣”是視覺學習評價的首要條件。在兒童審美評價與道德評價的雙重標準體系中。以兒童視覺為中心的審美評價和以兒童視覺趣味為中心的道德評價才是全面、科學的評價。新課程標準為繪畫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發展性評價方案以兒童的未來發展為本,以兒童的成長為中心,把“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作為評價的根本價值取向,讓兒童持續終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