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在《說話訓練》一文中,提出說話訓練是開啟學生思想之門,引導學生發表之欲的“總樞紐”,要求語文教師要抓住這個總的樞紐有效帶動起語文教學的其他各個環節。葉老把說話訓練看得如此重要,是符合語文教學的性質和任務要求的。
如何進行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說話的濃厚興趣
為了繳發學生說話的濃厚興趣,應注重從兩個方面積極引導:一是當今社會的生活特點,向學生講述說話訓練高社交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為其特征的現代社會的需要,在現代社會里,飛速發展的技術,使語言不必轉換成文字就能直接記錄下來輸送出去,人們生活在“縮小的地球上”,聲音信息傳播極快,要求直接用語言進行交際。據統計,一般人口述的速度每分鐘在150字以上,而書寫則大體上30字左右,相差5倍。在今天,口語使用范圍廣,頻率高,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直接參加工作,在工作中人與人的交流更加頻繁,話講不好,講不清楚,就無法溝通人們的思想,也就無法工作。因此,培養說話能力是極為重要的。二是精選古今中外先賢的有關口才的趣聞軼事,幫助學生體會能言善辯的威力,從《口才學》《能言善辮50例》等書籍雜志中精選先賢能言善辯的趣聞軼事,如晏子宮庭戰楚王,孫中山演講應辯術,周恩來妙語答記者??夏岬锨蓱鹉峥怂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們認識到先賢們之所以思維敏捷,具有很強的交往能力和活動能力,是因為平日里勤學苦練的結果,從而激發了他們對說話興趣的訓練。
二、采取多種形式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加強朗讀和背誦練習
凡是語文中名篇名著,重點課文,都要求學生熟讀背誦,每教一篇文章都要求學生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規定每周三天早自習為朗讀和背誦的練習時間,教師到場指導。檢查學生的朗讀背誦情況。實際證明,朗讀和背誦練習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起著重要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位學生上課發言非常積極,每當教師提問,他總是積極參與,但是每次回答時總是語無倫次,有一種“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的感覺。針對這種情況,我有意識地在早自習課上讓他放聲朗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那種語無倫次的現象消失了。
2.提前3分鐘演講
每次上語文課前,由兩位同學作三分鐘演講,內容不受限制的,從理想抱負到知識、友誼,從對學校量化管理的看法到高中生的禁區——談戀愛,無所不可講。在開展演講活動的初期,很多同學往往是拿著稿子照本宣科或者是干脆下苦功把稿子背得滾瓜爛熟,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指出了不足之處——我們不能用讀稿子或背稿子來代替講演,演講者一定要與聽眾交流情感,溝通思想,了解他們的心理、愿望、要求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演講,才能讓聽眾愿聽,才能真正打動聽眾,獲得共鳴。
3.復述課文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發現文中精彩的片斷,便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指導模仿文中精彩部分說一段話,如在教學《祖國,我親愛的祖國》一文時,要求同學們復述詩中所描述的祖國在沉重災難時,作者的描繪,在祖國騰飛時,作者的感受,在教授《促織》,《孔雀東南飛》等文章時,讓學生按照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尾的情節來復述課文內容,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時,讓三個學生分段講述,“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同時,要求學生口述時站在講臺上,這樣有意識地鍛煉學生在眾人面前講話的膽量,通過多次復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隨之提高了。
4.以說代寫,說寫結合
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化讀為說,以說帶寫。如教學《石榴》一文時,引導學生認真研讀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石榴的可愛,然后讓學生復述石榴的枝葉,形狀,色彩,滋味等,進而引導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種植物。這樣由讀書到說話,由說話到寫作訓練,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培養了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豐富課外活動的內容。充實學生語言詞匯
課外活動,是豐富學生語言的源泉。教師可以經常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如參觀,春游,實習,參加節日活動等,每次活動之后,都要讓學生口述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此外,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辯論會,演講比賽等,活動之前,讓每個學生都做好準備,先分組進行,然后選幾個講得好的學生在班上講述,這樣學生運用口語機會多了,口頭表達椎力也就提高了。
總之,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這里沒有什么高深的理論可言,主要是得力于教師的苦干巧干,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愿意扎扎實實,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定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