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經驗的初中語文教師,往往注重作文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當前,指引作文教學的書籍報刊繁多而雜亂,令人目不暇接,但如何探求一套適合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方法,實在是一大難題。我根據多年的教學摸索,總結出以下幾種作文教學的方法。
一、下水作文法
所謂下水作文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范文引導學生仿寫作文的一種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兩種,一是教師預先準備好范文,作文課時向學生講析,而后要求模仿寫作;二是師生進入同步寫作狀態——教師一邊板演而寫,學生一邊聽一邊效仿而作,但絕不能單純抄襲。一堂作文課后,幾十篇帶著固定框架的習作便產生了。
這種方法雖然有些生搬硬套,甚至有束縛創意思維的危害性,但比起盲目的作文教學時教師出題目,輔導說幾句,學生思維的野馬肆意馳騁,有的同學為作文而“憋”文,寥寥幾筆應付交差要好得多。
農村初中學生。寫作能力普遍低下,有的在作文方面還是門外漢,有的在作文的崎嶇路上。如同初學走路的幼孩,需要扶與幫。教師下水作文起了牽引和支攆作用,適合于低年級作文教學,也適用對學生進行不同文體的起步訓練。
二、觀察審題法
它是指教師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命題條件限制,分析來龍去脈、前因后果,為寫作定向定調的一種方法。具體而言,離不開弄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反映的主題等,或者事物的特點、方法、結構、功用等,或者要求闡明的觀點、見解和尋找的證據是什么等。例如:
“童年趣事”:體裁——記敘文;時間——童年;人物—我(們);事件——一件或幾件;主旨——快樂有趣。
“我們的學校”:體裁(說明文)——順序(時間、空間)——布局——詳略等。
“談‘讀書無用’論”:體裁(駁論文)一擺事實、講道理(駁謬)等。
從對以上幾個作文命題的簡易分析可以看出,觀察審題法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審題、立意、構思和選材。
誠然,隨著見識的增長,寫作水平的提高,學生逐步會甩掉支撐的“拐杖”獨立行走的。
有的作文題目,沒有明確的主題,如“我的母親…”“一次……”。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審題法,讓學生明白一定要寫有意義的積極的一面,否則就會離題萬里。曾經有一個學生寫自己的母親,紀實性選其好吃、愛撒嬌、發潑、脾氣大等內容,忽略了母親勤苦、操心、仁愛等優秀事跡,結果笑話百出,作文等次低檔。
三、習作評講法
語文教師通過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文,利用課堂講析和討論,總結肯定優點,對比認識弊端,強調帶共性的問題。如常見的錯別字、病旬、內容空洞、文章有頭無尾等等,通過一次次見識辨析,學生逐步會加深印象,在下次作文時克服的可能性較大。
習作評講法反過來向老師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要隨時發現和記載學生作文的情況。
四、互批互改法
不妨試一試,將習作交叉分發給學生,教師只要口頭或板書提出批改方法和要求,讓學生討論或獨立批改,不久,一篇篇帶著稚嫩筆跡的批閱方案就出來了,盡管有的批示不大恰切。
很明顯,這種方法大大減少了語文教師批閱作文的工作量,讓你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看書備課,更主要的增加了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機會,鍛煉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互批互改的次數也不能過多,多了就是一種投機取巧,是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
五、積累教學法
它是指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課內外一獲得寫作方面的知識經驗的一種方法。積累的過程是師生教學雙邊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一些名家名篇寫作方法和技巧為主線,以現實生活為主鏡頭。積累的范圍具有廣泛性,除了課內間接感知、消化吸收各種文體的知識經驗之外,課外直接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更為重要。積累的方法靈活多樣,如學習教讀課文時領悟接受法,對比吸收法;課內定時定量定向作文法;課外練筆法,如堅持寫日記、周記、景物片斷描寫等等。不一而足。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話道出了廣泛積累的益處,同時啟發語文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指導學生多渠道不拘形式的積累學習和訓練。
六、觸類旁通法
日常應用文的寫作,往往令人頭疼。許多學生畢業后基本應用文寫不來,基本格式弄不懂,一提筆就出錯。而應用文我們一生都會用到,因此學好應用文的基本格式大有必要。如何掌握應用文的格式呢?觸類旁通法是一條捷徑。這就是懂得某一應用文的基本格式,可以推知其他類型的應用文的格式。例如申請書的寫法:
入團申請書東岳初中團支部:
我自愿加入u,u,u,u,u,u,請批準!
此致敬禮
申請人u
2009年-月-日
從上例可知申請書的基本格式:1.應用文標題寫在正中;2.稱謂頂格寫;3.冒號表提頓,后面不能接著寫問候語;4.正文內容提行空兩格;5.祝語要對準稱呼并頂格;6.落款(人名、單位、時間)于右下方。
那么書信體如“倡議書”“決心書”“檢討書”“通知書”“感謝信”等類似的日常應用文的格式就不難了。
總之,散無定法,作文教學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靈活多樣。作文教改的方法更是因人而異,但愿以上六種方法能給人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