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尤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我們要提倡以下幾種學生學習的方式:
一、讓學生學會自主。由原先的客體轉變為現在的主體
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雙主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這揭示了學生的主體觀,為學生指明了學習方向。學生在學習中是認識的主體,是實踐的主體,又是發展的主體。學生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也在認識自己。我們要鼓勵學生要積極、主動地發揮自己的主體性,自主的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性。1.給學生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并使其產生問題意識問題,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學習;2.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最后,問題要有開放性,允許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
二、讓學生學會合作,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對傳統的學習方式進行反思,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機會,合作的意識和動機顯得十分淡薄。絕大多數學生在通常情況下,表現出一種學習的“個人主義”。這種學習方式使他們缺乏合作的匾望和沖動,不愿與他人一道分享學習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學生之間的相互隔離、嫉妒、疏遠和對立。我們要求學生要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地融入到小組或團隊的集體學習活動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時,展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場景中,不僅學生,而且家長、老師、都可參與學生的學習,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可進行廣泛的合作與交流,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他人共享學習資源。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有效轉化和消除學生之間過度的學習壓力,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學習的責任感,培養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質。
三、讓學生勘于實踐,運用知識。聯系實際
實踐活動既是認識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學生學習知識的獲取,學習技能的培養、學習素質的提高,無不是在實踐中得以實現的。過去,我們過分甚至僅僅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結果造成學生高分低能、厭學逃學等不良后果。這就必須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的開展,如以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為目的的認知實踐,以處理自身日常事務的生活實踐,以處理與他人相互關系、與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實踐等。
綜上所述,在新世紀課程教材改革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和21世紀挑戰的必然選擇。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使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逐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使學生創造性地思維與學習。我們應該不斷地探索,從而培養出一批批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