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思維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思維能力的重要性認識逐步深入,加強思維訓練,已成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關鍵。
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五點做法。
一、巧創情境法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感容易受具體事物的支配。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有關教育的情境,如環境布置、角色扮演、氣氛渲染等激起學生的興趣,好奇心,使他們涌起學習的沖動,從而啟動和活躍思維。如在講授《背影》時,創設以下情境:通過發自肺腑的導語先把自己對文中那種至善至親的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種,然后用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誦渲染進入情境。學生心里本來就蘊含著對親人之愛,感覺也深,經老師撩撥,容易觸景生情,與課文產生共鳴,當作者的眼淚流下來的時候,學生們也潸然淚下,在“愛”的情感驅使下,學生思維活躍,對課文不拘一格的題材,巧妙的構思以及親切質樸的語言都產生了深厚的興趣,進入了課文情境。
二、質疑問難法
疑是思之始,學之由。疑問愈多,探討問題也愈深刻。教師巧設懸念,質疑問難,使學生求知欲處于積極狀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則“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如教《白楊禮贊》一課,白楊“贊”它不夠,為什么還要加上一個“禮”字?“禮”字是什么意思?還可以這樣沒計:文章中幾次提到贊美白楊樹。在說法,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反復強調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正式贊揚白楊樹不平凡前為什么要描寫高原的雄偉景象?通過步步質疑,讓學生跳起來才能摘到桃子,培養其探索精神,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三、激勵沖擊法
學生自身也想有創新精神,這無疑有助于他們智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師要善于支持與激勵學生的首創精神,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首先要打破書本束縛,學習的書本具有權威性,但知識也不一定是全對的,有些是值得我們仔細推敲的。鼓勵學生敢于對書本知識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同的想法,要敢于質疑。其次,要激勵推陳出新。對于別人的話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思維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為學。
四、知識遷移法
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實質上就是學習間的相互作用問題,即知識遷移。教師的重要作用是要善于舉一隅而使學生以三隅反,誘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把學生引入知識的大門,至于知識的千…萬嶂,則要靠學生自己去攀登。
如學習一篇散文對今后再學散文會有很大的幫助;學了小說對學習其他小說也找到了一把鑰匙,這是大遷移。學了《蚊子和獅子》對理解《賣油翁》的題旨更有益處,學了阿基米德定律對學習《死海不死》易如反掌,這是小遷移。為遷移而教學,那么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將對他們未來學習、工作和生活很有益。因此知道遷移法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去發現、感知、領會事物問的共同因素,使學生樂在其中,融會貫通。
五、創造想象法
創造性想象是不依據別人的描述和描繪,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和教育藝術中充滿想象。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進步,是知識化的源泉。”教師運用創造想象法設計良好的教學方案,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富有成效。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我們勤于鉆研,勇于探索,改革現有的陳舊的教學形態,讓師生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環境,那些思維的火花會放射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