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學教改的深入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成為歷史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必然趨勢。麗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呢?以下是我在防史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一、轉變觀念,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氣氛
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應從兩個方面去實現。是教師的教態要和藹可親,語言要輕松幽默,使學生在上課時沒有緊張感和壓迫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二是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主體,樂于聽取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意見,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一般說來,教師在講授某一問題時,事先總有自己的觀點,很多教師在聽到學生的不同規點和意見時,總想用自己的觀點來糾正或束縛學生的想法,而不管學生的想法是否有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缺乏發表不同意見和觀點的信心和勇氣,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會被扼殺。最后造成學生缺乏求異思維。思維走向僵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得不到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發展教學民主。例如,學習了《秦朝的統一》和《秦的暴政和災亡》兩課后,我要求學生結合史實對秦始皇的是非功過進行評價。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答案也就不一樣,有的學生認為秦始皇功大于過,有的認為過大于功。我沒有要求學生的觀點和我必須一致。只要言之有理的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
二、鼓勵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批判性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自己動腦尋求答案,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對于前人積累的知識,能正確地分析批判,在“揚棄”中決定取臺,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從而獲得全新的思維成果。在教學中,學生常提出一些帶建設性或批判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體現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積極引導,求異的且的是為了追求真理,是為了對歷史有更正確的認識,絕不是唱“反調”,更不是“奇談怪論”“胡思亂想”,而是思維創新火花的進發,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繼續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因為看過某個電視劇,而提出慈禧其實是愛國的,這種錯誤一定要及時指出。因此,這些思維活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充分的歷史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重事實,講道理,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積極的方面發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巧設疑點,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柏拉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對歷史問題進行巧妙設計,給學生創造一個妙趣橫生的思維意境,就能刺激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講“巴黎和會的召開”時,我先對巴黎和會上的三巨頭進行介紹: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是第一流的資產階級政客,因其老謀深算,精明訓練,語言流禮,能言善辯而榮膺“狐貍”之外號;法國總理克里盂橘政治手段狠毒。以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和策劃推翻過18個內閣而襁稱為“老虎”和“倒閣圣孟手”;美國總統威爾遜因博學多才、工于辭令而享有“百靈鳥”之稱,但其美好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和“狐貍”,頓時變作了又聾又啞的唐·吉訶德。然后設疑:(1)“狐貍”的野心是什么?(2)“老虎”的意圖是什么?(3)“百靈鳥”為什么會變柞唐·吉訶德?最典型的事實是什么?這樣的設疑。較之直截了當的提問更富于啟發性,能誘發學生的學習愿望,促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教材,積極思考,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聯系現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正在活動著的歷史,兩者共同統一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長河之中,而使學生在兩者的完善結合中產生深沉的歷史感和鮮活的時代感,是歷史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歷史教學結合實事,能充分展現歷史學科真正的活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習文藝復興一課之前,我先出示上海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的圖片,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海寶”。我問海寶的形狀像個什么?這體現了世博會創辦的什么理念?你們能舉幾個體現這種理念的例子嗎?學生很容易回答出是人形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隨后學生舉出了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溫總理說的“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的話,還想到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農民免除農業稅和“兩免一補”等等。我再問我們現在提倡的以人為本起源于哪一事件的什么思想?從而把以人為本同人文主義思想相聯系,使學生更有興趣學習,也容易理解其內容。
五、習題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習題,不僅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的能力,使思維更具有靈活性和準確性。如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理解是否準確;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做到有的放矢,隨后還要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從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總之,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創造心理需要與心理動力,激發其創造激情,培養其創造意識,塑造其創造精神。同時,值得提出的是,教師也要加強自身創造素質的鍛煉,不斷發展自己的創造個性,改進教法,使教學洋溢著創造氣息,把學生的創造能力挖掘出來,使他們直正成為新世紀的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