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抽象化”“模型化”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應用地圖讓學生能確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地圖可以確定教師所講授的各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學生獲得各種地理分布知識。例如,在《東南亞》一章的教學中,我們按如下思路進行教學:1.讀《東南亞》地圖,讓學生說出該分區的緯度位置約為10。S~280°N→熱帶→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水熱條件很好,成為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地。2.讀《東南亞主要物產的分布》圖,了解上述熱帶經濟作物以及主要礦產的分布。3.豐富的資源和物產為東南亞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樣前后緊密聯系,學生就會對東南亞豐富物產之前因后果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二、應用地圖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態
地圖在地理教學中還可以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狀等。諸如地球上各個大洲、大洋、湖泊和國家的大小、形狀;任何一條河流的長度和流向;任何一條山脈的高度和走向等等
三、應用地圖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各種地理事物是用各種地圖符號體現出來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把各種地圖符號形象化。同時,通過觀察和分析還要注意把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間的相互關系,查明其地理規律。地圖在學生頭腦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從而進入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之中。
四、地圖能夠讓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和相互聯系
地圖能以無聲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學習《中國地理》的“西北地區”一節內容,由于該區的農牧業發展狀況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這一規律是本節學習的重點,而教材的闡述比較簡單,很難掌握。學生要充分認識這一規律,可先閱讀“西北地區草原和荒漠分布圖”,發現該地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大體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為什么該地區植被會出現這種變化呢?接著閱讀“中國降水量分布圖”,從圖中可看出該地區的年降水量也是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減少,這就為本地區植被的變化找到了根源。但該地區降水量為什么變化這樣大呢?再去閱讀“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答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