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常常看到教師提出的問題因學生配合不上而表現的很尷尬,也常常聽到一些老師課后埋怨學生配合不好的埋怨聲。究竟在課堂上出現學生配合不好,甚至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在哪里?責任在學生還是在教師。筆者可以肯定的坦言:課堂上出現學生配合不好是師之過。下面透視幾個案例,一表個人之觀點。
在課堂上學生出現配合不好或出現錯誤,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不了解
教師對學生缺乏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盲目設計探究問題是課堂上配合不好的原因之一。如,一位教師在教學《24時記時法》。
首先利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出示兩種記時法。然后教師提出自主學習的三個討論問題,讓學生展開自主學習,三個問題是:1.兩種計時法各有什么特點;2.它們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3.生活中如何應用這兩種認時法?接著教師為了幫助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了一組中央電視一組節目單并整理:
8:50
9:30
14:00上午8:50
上午9:30
下午2:00
16:00
19:00
22:00下午4:00
晚上7:00
夜里10:00
學生自主討論后,但沒有對教師提出的三個問題能發表意見的。什么原因呢?課后我和這位老師進行了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共識,學生無法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沒有足夠的已有經驗,對一個農村的孩子,坐公交車到城里。給了錢就上車,根本沒有車票,就更談不上認識車票上的24時所表示的時刻,也就是說,學生對24時記時法是很陌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上怎么有能力、有基礎去討論老師的三個問題呢?然而學生因缺乏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基礎,課堂上無法解決教師的問題,難道能怨學生嗎?過錯只能在教師。在于教師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沒有了解學生,只根據教學內容盲目設計問題。所以這一案例給我們的啟示只能說明教師在備課時備學生往往比備教材更為重要,因為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方案,才能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
二、教師對學生出現配合好的心理成因分析不透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出現配合好的心理成因分析不透是課堂上配合不好的原因之二。我們常常發現教師給學生提出的問題在不停地追問,一直把學生逼到南墻上,但不知道及時分析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心理原因在哪里,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克和千克》時,在練習鞏固環節毆計一道“自我挑戰”:“1千克鐵和1千克棉花比,誰重一些?”學生中出現三種不同的聲音:生1:鐵重;生2:棉花重;生3:一樣重。這時教師讓三種不同意見的同學分別說說自己判斷的理由。當生2被生3說服的時候,生1還是認為鐵重,這時教師連續追問了五遍“你再想想,說說你的理由。”這位學生被迫問的好痛苦。一般教師都認為這位學生怎么這么差,這個問題怎么反應不過來。真的是學生差嗎?教師有沒有想過,這位學生出現這樣堅持錯誤的錯誤原因到底在哪兒呢?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鐵比棉花重,那是在同樣大小的情況下。這位同學之所以堅持其錯誤,實際上是受生活中的這一思維定勢而造成的。教師沒有認真分析學生堅持錯誤的根本原因,難道這也是學生之錯嗎?道理很簡單亦是師之過。想一想,如果教師能靈機一動,分析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調整一下自己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就不會出現學生配合不好的問題了。教師可以調整為:“噢。我知道你認為鐵重的道理了。教師拿著兩種一樣大的物品說:你認為這兩個物體在同樣大的時候,鐵比棉花重是嗎?(生:是的)現在老師已經告訴你:(指著兩件物品)這棉花是1千克,這鐵也是1千克,你說它們應該是……(生:一樣重)對呀。都是1千克嘛!”這一教學策略既消除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又幫助學生鞏固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三、教師的急早評價導致了學生的盲從心理
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對學生的回答給予急早的評價導致學生的盲從心理是學生配合不好的原因之三。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聽到有一個學生回答,并正確。就給予肯定的評價。而其他同學還沒有機會思考。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服從了。大部分學生被個別優生和教師的對話給蒙蔽了。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學小數的讀法:
師:50.55怎么讀?
生:讀作五十點五五。
師:你讀的真好,再請幾位同學讀一讀。
后面的幾個學生都讀對了。
當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后,又讓學生讀小數13.17。
生:讀作十三點十七。
出現這樣的錯誤是生之笨嗎?顯然是師之過。想一想,教師在引導學生讀50.55時,沒有給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更沒有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要讀作五十點五五,而是過早地給予肯定性學生評價,使大多數學生都盲從地認可這位學生的讀法。但并沒有真正理解并掌握小數的讀法。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延遲一點評價。師(再叫幾位學生站起來):你是怎么讀的?當有生讀成五十點五十五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到底哪種讀法對呢?通過討論得出:在讀小數時,整數部分和整數讀法一樣,而小數部分為了和整數讀法區別一下,你們看應該怎么讀?進而使學生認可了第一位學生的讀法。現在再試試讀一讀27.38。教學中延遲評價,讓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開展討論、爭論、辯論,通過說理、自我否定、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使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