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題是寫好文章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題意不明確,寫出的文章就會離題千里。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學生常常因為偏題或離題而直接影響作文質量。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學生具有感知的籠統性,加之教師在審題上指導不夠,學生見題就寫,往往寫出的文章觀點不明確,中心不突出,內容不新穎。為了扭轉這種僵局,就必須要求學生在下筆之前認真審題并學會審題的方法。
一、抓住題眼,扣題分析
作文題中的每個詞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有一個詞語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即“題眼”。命題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找準文章的題眼,分析組成題目的每個詞,啟發他們認真琢磨,暢談見解。譬如有位教師指導學生寫《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先讓學生通過分析、琢磨后,抓住了題眼,理解了“有意義的”一詞的含義,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一個學生說:“‘有意義’就是要我們寫有價值的活動。”另一個學生說:“是讓我們寫對自己有啟發、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老師說:“對,寫一次活動并不難,難就難在選‘有意義’的活動寫。‘有意義’一詞,就處在關鍵的位置,就是這篇文章的題眼,只有抓住題眼寫出的文章才能切題。”
二、明確范圍,把握題旨
在找出題眼后,不要急于去選材,要先從字面上進一步領會題意,明確題目規定的范圍。如:《發生在冬天的一件事》,是用時間限制選材范圍的。它只限制了“冬天”,而《夏天的晚上》不僅規定了大的時間范圍“夏天”。而且還規定了小的時間范圍“晚上”。如果學生寫成了發生在夏天的早上的事,就“離題”了。還有數量范圍、關系范圍、地點范圍等都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領會好題意再選材。如有位老師指導學生寫《值得我回憶的一件事》,引導學生找出題眼,理解了“值得”一詞的含義后,繼續引導學生分析題目規定的范圍,同學們談到,題目中的“我”,是告訴我們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第一人稱,而不是“你”,也不是“他”,“回憶”一詞是提示我們,要求寫過去的事;“一件事”規定了事件的數量范圍。這樣,使學生弄清了每個詞的意義,把握了題目,分清了主次,為有詳有略寫好文章奠定了良機。
三、圍繞題目,探討主題
有的題目直接規定了主題,如《一個助人為樂的人》就是要求通過某些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雖然沒有很鮮明地指明主題,但只要引導學生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激發其創新思維,學生便能找出題目規定的主題:表達少年兒童對人民英雄的懷念和崇敬及繼承先烈遺址的決心。再如有位老師指導學生寫《記一位尊敬的人》,先讓學生自己找出題目中的中心詞作上標記,再說說這個題目的重點要求是什么?怎樣寫?放手讓學生去找、去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談給大家聽,有的學生說:“這個題目的重點要我們寫他值得別人尊敬的事。”有的具有創造性地回答:“是要求我們抓住典型事例來寫,。表現他的高尚品質,從而突出他受人尊敬這。一寫作主題。”這樣通過分析、思考、討論,’既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又幫助學生理解了題意,確定了主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四、對比分析,識辨題目
在命題作文中,有許多題目看似相似,其實規定的范圍、中心大相徑庭,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會識辨題目。如寫《我的老師》時,想讓學生找出與這個題目相似的題目《他的老師》《我的啟蒙老師》等,然后鼓勵學生從寫作的范圍、中心上各抒己見,談談這些題目異同點。通過對比、區別,學生就會明白:《我的老師》是要求寫教過我的老師,至于什么時候教過,教什么課,這些都不限制。而《我的啟蒙老師》這個題目的范圍就小多了,它只能寫“啟蒙”老師。即一年級時的老師。又如《難忘的一件事》《發生在校園的一件事》《一件小事》……同是寫一件事的幾個作文題,就得啟發學生想一想、比一比這些作文題的主題和范圍有什么不同,它們的“題眼”在哪里。通過對比,使學生掌握了此類題目的基本寫法。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采用以上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審題,既能克服“跑題”現象,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