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在突出強調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評價多樣的同時,認為只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在身心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的內容都是好內容,值得提倡。
而農村學校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那就是學校活動場地相對偏小,教學器材相對缺乏。如何滿足學生的需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是一個難題。通過反復的學習、探索和實踐嘗試,我覺得“一物多練”既能解決學校眼前的困難;又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豐富教學內容,保證課的質量,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受益匪淺。
一、“一物多練”能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要想把新課標中的新理念落實到每一堂課,那么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體育潛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是我們每位體育教師的職責。當我到外校聽課學習看到有一位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使用了“一物(呼啦圈)多練”。他上課使用的器材是呼啦圈。這位老師善于抓住呼啦圈的多種用途,1.推圈滾動比協調。呼啦圈的高度適中,可直接在快速跑中推動呼啦圈前進,通過手腳并用,來回左右手的交替練習,可以促進學生左右腦的平衡發展,鍛煉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2.扔圈套物激興趣。呼啦圈扔法多樣,擲準、拋接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扔圈練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投擲能力,改善其判斷能力。同學們都積極參與,樂此不疲。一節課,老師就利用一個呼啦圈,鍛煉了學生的奔跑和投擲能力,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愉悅了學生的心理,增強了學生的體質,發展了學生的體育潛能。這節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一物多練”可以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
求異思維不是語文的專用名詞,體育也需要求異思維。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不管是方法,還是內容……評價更需要求異思維。我這里主要講在內容上、活動上力爭求異。比如:有幾根繩子可以上一節課,有幾根橡皮筋可以上一節課,有幾個籃球也可以上一節課……只要有一樣東西(活動器材),就能上好一節課。(當然,沒有東西也能上好課,但在這里講的是有器材的課)關鍵的問題是要善于求異。老師要學會求異,學生也會求異。只要花樣不一,學生的體育興趣就會上來。比如說:今天是籃球,明天是籃球,后天還是籃球,其實這沒關系。只要你每天的內容不一樣,學生就不會生厭,反而很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活動欲望,說不定他們還有新的玩法!“窮”(場地小,器材少)則思變,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老師說:今天,我們要用“籃球”開展活動,除了運球投籃以外,還可以開展什么活動?學生馬上會說:運球過障礙、傳接球接力、拍球比賽、……學生活躍,學生好動,什么事都能想得出來。最怕的是老師不給他們機會。
三、“一物多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沒有標準的體育器材前提下,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和學生動手制作體育器材,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利用礦泉水瓶制作“保齡球”,用廢紙制作“接力棒”,用橡皮筋制作“跳高桿”等等,既環保又經濟,在體育課上都一樣發揮著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四、“一物多練”也可以補充和豐富教學內容
教科書的每一課中都安排了兩到三個內容,而且有的都是毫不相關的。雖然面上看上去是合理搭配,但實際上根本沒考慮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果能把整節課的幾個活動內容連起來,充分利用“一物多用”“一物多練”,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可想而知。比如實心球:先進行地滾球,再單手推實心球,接著雙手擲實心球,然后是搬運式(實心球)接力跑,最后是傳實心球接力……就是圍繞實心球,看上去器材單一,內容卻很豐富。健身、娛樂兩不誤。這樣的課,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
經過實踐,教學效果顯著,師生都嘗到了“甜頭”。“一物多練”不僅符合新課程新理念,而且能解決和克服學校場地小、器材相對不足的困難;同時也很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的求異思維;體現課程的彈性,也是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同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對于教師來說:把時間留給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潛心教學,真不愧為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