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1.轉變教師角色,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新課標下的教師角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更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行為,把大多數“自我展示”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動手操作、思考問題、交流討論、總結反思都要到位。在教學活動中,要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讓他們自己設計、探究、交流等等。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相長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本位,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宰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逐步建立起“平等、和諧、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只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師生的交流,促進教學相長。教師要樂于“蹲下來看學生”。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與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一起去感受、認知、探究,讓每一位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彩的化學世界,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
二、教學方法的轉變
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主動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師的幫助下而獲取知識或科學結論。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極大的激發,思維的獨立性、學習的參與意識、創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養。
1.增強實驗的探究性,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施更能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合作性,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與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在講授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這個問題時,我發給每個組幾張自制的紫色石蕊試紙,一張滴上事先做過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軟飲料瓶(瓶中的水溶有二氧化碳)中的液體,結果試紙變成紅色,將這張試紙放在一個干凈的玻璃片上,同時讓學生思考試紙變成紅色的原因。有些學生猜想可能是水使試紙變成了紅色;也有的認為是二氧化碳使試紙變成了紅色。這時我讓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將蒸餾水滴在紫色的石蕊試紙上,結果紫色的石蕊試紙沒有變色;同時將一張干燥的紫色的石蕊試紙放人充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結果試紙也沒有變色。此時,有的學生想到可能有新物質生成。這種物質是什么呢?這時我又讓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將稀鹽酸和稀硫酸分別滴在紫色的石蕊試紙上,結果紫色的石蕊試紙都變紅了,這個實驗說明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變紅,此時學生很自然地想到可能水中生成了一種酸。這時可以告訴學生這種酸就是碳酸。在提出這個問題的同時讓學生觀察剛才變紅的試紙,學生驚訝地發現紅色已經褪去了,原因何在?有的學生認為可能是碳酸與空氣中的某些成分反應了,也有的認為可能是分解了,說法不一。此時,我讓學生先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了成紅色,再取出少量放在試管中,加熱并將沸騰后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結果原來的變紅的溶液又變成了紫色,石灰水也變渾濁了。對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學生早就有了了解。這時不用我再解釋,學生已經很自然地想到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碳酸,而碳酸又會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同時也了解到碳酸是一種不穩定的物質很容易分解。這時,我又追問是不是二氧化碳與石蕊反應而沒有與水反應呢?學生思考后認為剛才將干燥的石蕊試紙放入二氧化碳氣體中沒有發現變色,所以不可能是二氧化碳與石蕊反應了,而是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
2.加強科學方法的教育,為學生的智力發展、終身學習提供保障
全面的化學教學要求既傳授知識和技能,更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了科學精神和品質。將科學方法的學習與探究活動的開展、科學知識的獲得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科學的方法,為學生的智力發展、終身學習提供了保障。對科學方法的傳授形式多樣,呈現的方式主要通過實驗、基本概念和理論、習題和化學史等方法。
3.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提倡“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思想,興趣是學習化學的主要動機之一。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親身感受,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認識。有些現象或問題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或想到的,但往往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因此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于生活”,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