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對癥下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高一語文學習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學習要求提高
高中語文在初中的基礎上,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借鑒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并不是通過死記硬背獲得的,它需要長期的努力,需要細心地品味和感悟,需要準確的分析與表達。因而高一學生從一開始就必須明確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學習方法,力爭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二、學生心理的影響
學生進入高中,在平時的學習中會出現許多新的心理障礙,如競爭的激烈,學習壓力的加大,考試成績的失敗等都會影響他們的自信心。特別是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背與不背一個樣。反正考試時課內知識少課外知識多;再加上課程多任務重,語文學習中的閱讀與欣賞、預習與復習這些必要環節都會受到影響,學生一般不可能抽出課外時間來完成;有的甚至語文作業都是應付差事。所有這些,如不及時調整,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語文學習成績。
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在高一正常的語文教學中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問題插補知識遺漏,向學生講明具體要求,幫助學生克服不良心態,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打好高一語文學習的堅實基礎。具體可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針對語法知識斷截的問題,在高一第一學期就要適當補充。特別是詞性、詞類、短語、句子成分、單句與復句、常見的語病、文言文中常見的詞的活用,特殊句式等必須補充,讓學生初步了解。并在教學中、作業中適當鞏固,找出疑難,區別掌握,使學生“一回生二回熟”。如詞性中的能愿動詞、介詞、副詞,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文言文中的詞的活用等必須反復練習,學生才能摸索規律,逐步掌握。這樣,在高一第一學期全面接觸語法知識,第二學期就可以鞏固并系統化了。那么學生進入高二高三碰到語法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2.針對容量大、任務重、要求高的問題,老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讀、寫、背、思等具體要求,以防止學生在忙碌中跑馬觀花,不能落實。如預習課文前布置思考題培養學生初讀課文找準要點的好習慣;在課文賞析中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其閱讀分析理解能力;在課后復習中提示學生一課一得、及時鞏固、積少成多的習慣;在作文批改后采用集體評講與個別指導相結合,找共同問題與欣賞優秀作文相結合的方法,并針對明顯問題再次作文以提高寫作能力;在測試考試后要求學生逐題分析得失原因,及時總結,調整方法,養成嚴格要求,不斷小結提高的學習自覺性。這樣,通過平時有意識的訓練,學生自然會掌握一套良好的學習方法,各項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3.針對學生的心理因素,老師要注意觀察,發現問題,及時分析指導,或集體講解,或個別交談,或正面鼓勵,或反面激勵,幫助學生調整不良心理狀態。如很多學生認為“語文學與不學,考試成績差不多”,或者有“不愿抓基礎,考試憑運氣”,“作文靠天才”等想法。老師可分析近幾年來語文高考試卷結構,讓學生明確語文基礎不能丟,該記該背的不能忽視的觀點。有的同學考試后成績不佳,灰心喪氣,信心不足,老師可找出學生的優勢,及時肯定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閃光點,給學生以信心;同時要求學生分析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從而進一步重視基礎,調整不良的思維態勢,逐步提高成績。針對學生認為作文難的問題,每次作文前老師要講明具體要求,給予適當指導;批改時發現問題,作好記錄,有針對性地找學生交談,問題多的,可在全班評講;同時比較合格作文與不合格作文的特點,并對不合格作文進行修改以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擔任高一語文教學,既要緊扣《大綱》,嚴格要求,抓好基礎,培養能力;又要面對現實,“瞻前顧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只有認真搞好初高中語文的銜接與過渡,才能為高二高三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