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們可以了解、掌握和探究歷史所發生的背景、過程和意義,可以弄清史實真相,并獲得經驗,吸取教訓,很多偉人都把理解歷史當作把握人生和社會的一把鑰匙。也可以說,學習歷史就是思考人類本身過去的活動,從而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并自覺地把握人生的現在和將來。但是,很多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無味,一上課就想打瞌睡?;蛘哐劬Χ⒅n本,大腦神游天外。如何改進學生的學習質量、增進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一、成績好壞一視同仁
不放棄學習差的學生。我了解到很多學習差的學生是遇到了困難,他們渴望老師的幫助卻又不敢,于是我分別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表示了我愿意幫助他們的心情。學生都很感激,于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讓他們分批利用課間、自習等時間來找我背書、做練習。他們平時沒有養成堅持的習慣,容易忘記,于是我就經常提醒和督促他們,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們,使他們養成習慣,終于都能夠按時找我復習,甚至一有空就來問問題,因此在會考前,他們的成績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我看到了進步的喜悅掛在了他們的眉梢和嘴角,心里也默默地祝福他們會考能有個好成績。
二、教學語言風趣幽默
語言風趣詼諧,語調抑揚頓挫,講起課來才能把歷史課堂搞活。在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古今中外歷史上,涌現了一代又一代天之驕子,他們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縱橫捭闔,推動著歷史的進步,從而演繹出一幅五光十色的歷史畫卷。
歷史人物教學重在突出人物的鮮活個性,展示出生動的形象,揭示其精神風貌。如分析歷史人物詩人李白時,就可以說嗜酒如命,如果詩寫得不好,就是一個浪子形象,但是人家才華橫溢,斗酒詩百篇,被稱為詩仙(說到這,學生都笑了起來),從而使學生對李白形成了生動的形象。
三、自我挑戰教學相長
現在的學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思維發達,獲取知識的途徑多樣化:電影、電視、書刊等,因此獲取的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憧憬未來,關注現實,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具有極大的廣闊性。這又給當前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老師帶來了更大的挑戰。長期以來,在考試指揮棒的指揮下,歷史這門學科成為單純的復述性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歷史課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歷史教學反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教學結構來:看現在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人文精神。從教學內容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進行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學生在解析材料時普遍覺得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新課程實施后,如何改變原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提高自己的能力,成為歷史教師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
總之,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汗水,就有收獲。用心去教學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為熱愛學生的一團火,將自己最珍貴的愛奉獻給學生、奉獻給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