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學生自主寫作的能力有待提高,假如我們能夠狠抓閱讀、多觀察生活,并且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話,那么提升自主寫作是很有希望的。
關鍵詞:自主寫作 教師 閱讀 生活 網絡
自主寫作即能夠自己主動寫文章。相比較普通高中而言,高職院校較少有高考的壓力,學生自主寫作的時間和空間應該好得多,自主寫作的水平應該比較高。高職院校的寫作教學應該較少有應試的束縛,應該更能發揮語文學科的獨特魅力,應該能更好地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語文老師更應該關注學生自主寫作的指導策略。
一、抓閱讀,充實學生的心靈
羅曼·羅蘭曾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人們是在讀書中發現自己,聯想自己,檢查自己,提升自己。”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讀書機會,相信學生在自己的閱讀中會不斷地長大,相信讀書會成就學生的人生,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心靈成長的過程。
作為過來人,我們都能找到對自己影響巨大的書,或《傅雷家書》,或《悲慘世界》,或《紅與黑》,或《青春之歌》。即使現在,只要是想認真做老師的人,當你閱讀由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丐尊翻譯的意大利教育家亞米契斯《愛的教育》時,相信書中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一定能打動你。夏丐尊先生說他自己讀了這本書好像丑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地流下了眼淚。
所以,應該盡情地讓學生們閱讀,尤其升學壓力不大的高職院校。讓他們在閱讀中獲得與智者對話的自由通道,感受來自心靈的碰撞與震撼,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中,啟動思想之帆,感悟人生的責任和價值。
筆者向學校要求,每周都安排一節閱讀課,每個學期都有讀書節,堅持數年,頗有些收獲。比如一次舉行的“最給你以震撼的文章”讀書沙龍活動中,有一位同學給大家交流的一篇文章就深深地打動了現場每個人。文章的題目是《請把我埋得淺一些》,有許多同學都在后來的隨筆中寫到:“這是一篇令人感動、令人深思的文章。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故事中所表現的童心的偉大。”“劊子手叔叔,請你把我埋得淺一些好嗎?要不,等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就找不到了。’小女孩這句純真無邪的話語,令劊子手戰粟,它撞痛了人們的心,讓人在死亡前找回了人性的尊嚴和力量。”
毫無疑問,閱讀是有如此的魅力!當學生的心靈在閱讀中不斷激蕩和充實時,好的文章也就自然不難寫了。
二、抓生活,讓寫作成為生活的寫照
寫作應該是對自己所思、所見、所聞、所為的自然流露,它應該是學生喜愛而又很容易去做的事情,現在,學生之所以把寫作看得很神秘,很難去做,就是因為老師們把它神秘化了,把它高閣化了。南宋大詩人陸游就告誡過:“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其實,我們的學生不是缺乏才情,而是缺乏生活,更是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假如讓他們從生活中悟出思想,那么寫出的文章也就不會那么空洞了。
上世紀中葉,日本語文教育界在反思長期的寫作教學后,提出了“生活寫作運動”的理念。美國的中學語文教材編排中最見工夫的是那些緊貼現代生活的“文學與生活”以及“點子庫”等,這些設計往往創意非凡,著眼培養學生面對學生生活實際所需的各種應變和應用能力,特別重視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可見國外已經早已意識到生舌以及生活的感悟對寫作的重要性了。
高職院校在生活感悟方面比普通高中要有些優勢,比如我們有長時間的實習課程,他們沒有。實習課程實際上不僅是應用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更重要的它匝是學生實實在在地走向社會的過程。實習的過程也是學生感悟很深的過程。在實習過程中的寫作反而比平時在學校里有更多的可看內容和較深刻的思考。我們學校曾編輯過一些班級畢業的作品,里面是學生們三年來的創作佳篇,其中有相當多的作品是實習中寫的。
比較普通高中,高職學生有更多深入社會的時間和機會,對學生們社會化大有裨益。比如,校團委組織義工活動去聽說康復中心,任務是幫助聽力和語言都有障礙的小朋友們提高聽說能力。同學們第一次發現身邊竟然還有如此眾多的聽說障礙者,而且他們還都是那么的幼小,他們是如此的需要幫助。回來后很多同學在周記里寫到關于殘疾的思考,比如“假如我也是聽說障礙者,如何才能殘而不廢?!”
高職生的生活應該是很豐富的,學校給予的平臺也是很多的,關鍵在于老師能否引領學生們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而又能走出生活,感悟生活的意義了。
三、抓網絡,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空間
在高職院校里,計算機基礎是必須掌握的公共課,除了計算機專業以外,大量的專業都與計算機有關,寫作教學如果能夠充分地利用網絡,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功能。
寫作就應該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寫作之道在于表意,在于抒情,要能“以我手寫我心”。要達到“感情真摯”,學生就必須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情感歷程,真實地抒發自己的生活感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生活情趣。網絡寫作平臺的出現,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網絡寫作為學生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場所。
網絡寫作一舉打破了“咬破筆桿子寫不出東西來”這一普遍現象。而且在自由表達的網絡寫作中,可以相互切磋寫作技藝,在交流過程中,文章的水平不斷提高。
有一次一位同學在他的blog上介紹了劉墉先生創作《爹地的小女兒》的過程,并鏈接這篇文章,曾掀起一次小小的劉墉熱和《爹地的小女兒》熱。據劉先生著文介紹:有一天,聽朋友說照美國習俗,女兒出嫁的時候,都要由父親帶女兒跳個舞,賓客們則圍在四周昌“不再是爹地的小女孩”。于是想:小時候,先跪在地上拉著女兒的小手跳舞,漸漸彎著腰帶女兒跳舞;當女兒出嫁那天,再跟女兒跳,一定會感慨萬千,老淚縱橫。就在這感觸中,劉先生提起筆寫下當時的心情,而且一邊寫、一邊落淚,寫完讀兩遍,還是情緒澎湃。接著就把文章寄給了報社,可是稿子才發出,又有點后悔,覺得文字太沖動了,沒有經過“靜心”來審度,怕會引人笑話。隔了一個多月,劉先生幾乎把這事忘記,有一天早上接到朋友電話,說他新發表的文章實在太感人了,令他掉下眼淚。原來那沖動的文章發表了,劉先生再讀一遍,居然又落下淚水。劉先生說那篇《爹地的小女兒》后來被好多朋友提起,每個人部說深受感動,因為探觸到他們心靈的深處。
毫無疑問,劉墉先生和他的《爹地的小女兒》在多年后,又打動了素不相識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們,這要歸功于網絡了。
寫作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完美結合的產物,假如我們的高職院校學生也能自己主動地寫出富有思想和個性、內容和情感的文章,那么寫作教學也就功德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