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本次新課改中對高中生物實驗的要求是“實驗的主要價值應體現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方法和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養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為盡快適應新課改,更好地落實其精神實質。作為教師我們要更新理念,大膽探索教學模式。筆者在“依托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嘗試,效果良好,下面談談具體做法以供交流,僅供參考。
一、注重問題設置,引導發現問題,培養創新思維
學生創新思維之培養,首要問題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故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創設問題情景,幫助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積極求索。如:本人在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實驗過程中,有學生就提出質疑:雞肝為何要研磨,不研密不行嗎?雞肝為何要用新鮮的,不新鮮的不行嗎?
二、滿足學生的表現欲為其提供思維空間、擴展思維范圍
筆者認為,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表現,需要認同,需要鼓勵。否則,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會得到提高,創新意識就得不到強化。其創新動機就會隨之逐漸消退。故營造良好、寬松的實驗教學氛圍就顯得十分重要。這樣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動手能力,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體現創新的快樂,滿足其表現欲。從而促進其創新思維的發展。
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教師要鼓勵學生順著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要防止為了保證學生少走彎路而急不可待地去指導學生。只有讓思維展現出來。教師才能對其各種思維方法的合理性做出正確的評價,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擴展學生思維的廣度。教學中,教師通過發散思維的訓練幫助學生擺脫原有定勢思維的束縛,不斷擴展思維的廣度,通過發散思維的培養達到擴展思維廣度的目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通過親自實驗才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間思考問題,以拓展其思維的廣度。
三、構建“虛擬實驗室”促進創新思維之多向發展
建立“虛擬實驗室”,將信息技術與生物實驗教學合理整合,設計出虛擬實驗情景,使學生可在“實驗室”自主地選擇實驗儀器進行“實驗”。虛擬實驗變數大,可控性強。學生操作時,若發生錯誤計算機將提出警告,這樣學生既可以改正錯誤,也可以在虛擬“實驗室”里錯誤地操作下去,然后對正確和錯誤操作結果帶來的后果進行比較、辨析。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反思對實驗原理、目的、操作步驟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生物實驗教學效果好,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加強。更加有效地促進了創新思維是多向發展。
總之,創新是新課改的宗旨和方向,有了創新,新課改才能顯現出生命活力。在新課改中,我們要把創新和實驗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依托實驗教學培養創新思維,借助先進理念和技術,大膽嘗試。勇于實踐,不斷學習、創新,努力探索更切合實際的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生物教學新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