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即景]課堂上播放著韻致優美、音調寧靜而幽遠的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有些同學伴隨著樂曲旋律的忽強忽弱、忽快忽慢甚是陶醉;而有些同學神情木納,根本不為這美妙之音所動:有些同學已經按耐不住內心的情感急于發言描繪;還有些同學只說出了“優美、好聽”這幾個字,任憑我再怎樣啟發,仍然是那幾句干巴巴的詞語,根本無法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共鳴!
我不由得思考起來,同是欣賞一首樂曲,為何會有兩種極端表現呢?原來這是學生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引起了情感體驗的差異。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感情的表達、靈魂的體現,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內在感情感染學生,引發學生情感起伏與共鳴,從而是使得心理上的藝術滿足和情感釋放,達到真正地喜愛、理解音樂。
一、挖掘音樂內在魅力,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的旋律起伏變幻、抑揚頓挫、迂回曲折,在動和靜、高和低、快和慢、緊和松的對比組合運動中,展現它特有的美麗并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充分挖掘音樂本身的美,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田,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如《我們的田野》。歌詞本身就是一首極其優美的抒情詩,它猶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畫,把祖國的大自然描繪得引人入勝。為此,我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利用聲音輕重緩急,語言的抑揚頓挫表現出無邊的田野、翻滾的稻浪、翱翔的雄鷹。然后結合樂曲的旋律構成的動態旋律線,幫助學生感知音樂形象,理解愉悅、昂奮等情感,增強學生們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讓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近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創設適當的情境。誘發學生情感的投入
情感的誘發,依賴于一定的情境。而創設情境,是要根據音樂的情緒、風格、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想象,鍛煉思維。如教學歌曲《可愛的羊群》時,我用多媒體演示“在遼闊無比的大草原上。潔白無瑕的羊群正在散步。遠處萬馬奔騰,勤勞的小牧民揮動著手中的長鞭。放牧著羊群。蒙古包中飄出裊裊炊煙,人們過著幸福而富足的生活”。隨機配上《可愛的羊群》背景音樂和歌詞。學生看到這遼闊的草原、潔白的羊群、奔騰的駿馬,個個興奮不已,漸漸地教室里回蕩著優美、統一的《可愛的羊群》的歌聲。從而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讓音樂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三、喚起表象,展開聯想,拓展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是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歌曲中一些生活情趣較濃,學生又比較熟悉的題材,教師可以通過喚起孩子們已有的經驗表象,使學生產生真實感、親切感。如教唱或欣賞搖籃曲風格的歌曲時,教師可通過啟發小學生聯想媽媽對自己的關心愛護和小寶寶在搖籃里甜甜入睡的情景。如《黨是太陽我是花》,歌詞將沐浴在黨關懷下的小朋友比作生長在春風雨露中的花朵,將黨的領導比作太陽,而二年級小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其間的比喻關系。教師應通過直觀形象的具體材料的補充,讓小朋友獲得切實的理解和聯想,達到以聲傳情的效果。
四、參與音樂活動——實踐——裹現,開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具有強烈的愉悅作用,每個正常人都樂于欣賞。為在音樂課中以美悅情。我常常為孩子創設多變的情景,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中賞心悅目、寓教于樂。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潑的兒歌。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讓學生即興參與,幾個孩子扮演小雨,她們雙手手腕相靠,掌心相對,托在下巴外,作種子發芽狀,構成一副美麗的畫卷,在音樂伴奏下,“小雨”和“種子”翩翩起舞,在歡樂的氣氛下,種子出芽的成長情況。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了美,更表現了美。又如學唱《小燕子》,讓學生自編、自創燕子飛行、捉蟲等敏捷動作,孩子按自己的想象盡情創造,加深了孩子對歌曲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動作表現力,也愉悅了孩子的心情。
五、鼓勵音樂創造,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升華
藝術創新的實質是用其他藝術手段進行創新實踐,從而再現音樂的情感體驗,實現藝術審美的情感升華。藝術創新是學生主動參與音樂、體驗音樂的最佳方式,為此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進行對音樂的再創造是對學生對作品理解的詮釋。
實踐證明,豐富的音樂體驗是一把“金鑰匙”,它能開啟學生們的心靈,引領他們步人音樂的殿堂,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