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也是一項眼、口、耳、腦并用,操作性很強的藝術活動,是教師對文章內容的把握、朗誦技巧的運用、語音標準及無聲語言運用等方面的綜合體現。特別是自從加入到彭老師的區“中學語文名師工作室”以來,在彭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中,我對有“情”化的朗讀認識更加深刻、感受更加強烈了。這里的“情”既有文中人物的情,也有朗讀者讀完詩文后自己內心產生的情,更有物(人)我交融產生的情感合流。在教學實踐中,我始終牢牢把握這種有“情”化的朗讀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
首先,有“情”化的朗讀能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現代中學生具有濃厚的求知的志趣,有很強的審美能力,也有較高的認識能力。一篇文章他們可能理解什么意思,但不一定把握文章內涵,他們想讀好、讀美、讀透。但不知如何去讀,因而就渴望老師能有“情”化的朗讀課文,這會給他們帶來美的享受和理解。尤其是學生剛接觸的新課文。因為相當多的學生對新文章把握不住重音與停頓,有的讀的“枯燥乏味”,有的讀的“斷斷續續”,也有的讀的“似讀非讀”,根本讀不出文章的感情,語調的變化,重音與停頓的把握,在這樣的時候,老師的有“情”化的朗讀,最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為其與課文的溝通預架了一座橋梁。
其次,有“情”化的朗讀最富有感染力。語文課本中不乏描寫山川大地,良辰美景,古今人物,風雨雷電等優秀之作,其中蘊涵著濃郁的情,豐富的理,折射出情理之美。如《散步》中一家人親情的溫暖,《春》中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孔乙己》中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感等等。這些課文必須要求老師準確把握,以情感人,將學生引入到美的境地,情的海洋,這樣才有可能在學生的心靈與文本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再次,有“情”化的朗讀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讀音、句意、文理、意境、情感、形象等等,通過老師的這種朗讀及對朗讀的指導,都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認識。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到酒店喝酒時與掌柜、小伙計、顧客的對話,使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對孔乙己的嘲弄,也讀出了孔乙己的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辯解之聲,使學生感悟到造成孔乙己悲壯的社會根源。這樣,他們的心靈會自然地與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
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鄙人愚見:必須先從有“情”化的朗讀開始。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文藝性的材料,特別是優美的詩:詞、散文,最容易叩動學生們的心弦,喚起:他們的共鳴,在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會架一起一座美麗的彩虹橋。
一、語文教學中的這種有“情”化的朗:讀。要聲、情、動作并茂,要像傾灑甘露一:樣,把情感帶給學生
老師的這種有“情”化的朗讀,有時像清澈見底的涓涓溪流,淌入學生的心田,給學生一種雨潤禾苗般的濃濃美意。如讀《安塞腰鼓》時如大江東去,激情澎湃,氣勢磅礴,才思滾滾。讀《藏羚羊跪拜》時給學生一種驚天泣地的母愛之美。總之,老師的這種有“情”化的朗讀,能使學生走在這座心靈之橋上,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不斷的從“知之者”向“樂之者”轉化,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我們平時的考試要求并不相左,學習成績反而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一切教學輔導手段均不能代替老師的這種有“情”化的朗讀
多媒體、多功能、錄音機等教學手段,能促進教師的教學,如放文本錄音,可以從情感、音調、重音等方面來規范學生,但決不會出現感情的交流與溝通,老師的這種有“情”化的朗讀,也是老師才華的具體體現,讀的功夫越深,越能感染學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向師性”,激發學生刻苦勤奮地學習。老師輕如和風,重如洪鐘,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讀,是學生評價老師教學水平的依據之一。學生折服于老師有“情”化的朗讀,可以使學生產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學生還可以從老師的點撥與鼓勵中,逐漸培養起他們自覺向老師學習的習慣,使他們的朗讀水平不斷提高。這樣也就在文本與他們的心靈之間架起了一座自覺溝通的橋梁。
三、老師的有“情”化的朗讀有助于組織學生的注意力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最佳心境下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只有高度集中和穩定的注意力,才能保證學習的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長久地、過分地依靠意志力來維持注意是很容易產生疲勞,形成抑制的。老師如果能在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課堂氣氛較沉悶時,輔之以有“情”化的朗讀來進行積極的調節,就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地保持集中,這樣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有“情”化的朗讀也要因文而異:
1.記敘文的有“情”化的朗讀,要讀出情、讀出景、讀出美。如《七根火柴》的有“情”化的朗讀,要把握住戰士在生命垂危中的語言的斷斷續續,而在垂危中交出用生命保護的火柴時的堅強和完成任務的欣慰,這種情感較難把握,學生在初瀆課文時不好把握,這時老師就要做有“情”化朗讀的示范,則戰士的形象就會躍然于紙上,學生也就更易走進人物的內心,最后實現學生的心與戰士的心共搏動,學生的情與戰士的情共交融。
2.議論文的有“情”化的朗讀要立場堅定,愛憎分明,旗幟鮮明,如讀《談骨氣》,學生初讀起來會覺得毫無美感可言,這時老師有“情”化的朗讀,要有意識地把中心論點、中心句提高音量,使其重點突出,錯落有致,使學生也會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能很快把握文章重點,他們的心靈與文本的溝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文言文的有“情”化的朗讀,因學生很難把握“句讀”,更把握不準節奏、音高、音長、重音,即使在預習課文時學生會讀了,但在分析課文時老師也要做有“情”化的朗讀。如在讀《論語十則》,故意把“子曰:……”拉長,讓學生有思考、回味的余地。節奏要明快,讓學生在老師有“情”化的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由心靈走向文本,真正吸收其思想精髓。
4.詩歌的有“情”化的朗讀,更為重要的是音準、音節、情感的把握,既不能有意地讓學生知道老師的節奏,也不能讀錯,就要把握一個度了。如《致橡樹》。通過有“情”化的朗讀,讓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心理,拉近老師與學生、學生與詩歌的距離,直至走進對方的“心靈”。
總之,有“情”化的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鑰匙,是老師素質的展示,是溝通師生的橋梁和紐帶,是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的最好的橋梁。現在,各種電教媒體的普及和運用,雖然可以通過一些高科技手段,能模擬人與學生面對面地交流,但那畢竟不是真實的。一切音、像手段都不如老師有“情”化的朗讀,因為老師在凄的過程中,可以調動全班每一個學生,可以“因材施讀”“因人而讀”,在讀中架起心與心、心與文溝通的橋梁,用老師高潮的有“情”化的朗讀藝術去激起學生智慧的浪花。因此,老師有“情”化的朗讀是學生理解每篇課文的關鍵,是學生由心靈走向文本經過的那座瑰麗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