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終身體育是現代體育的重要發展方向,是現代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潮流。本文在終身體育教育理論指導下,結合當前高中生體育意識現狀,對高中體育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 體育教學 終身體育意識
終身體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體育教育與培養的總和,即一個從零歲開始至生命終結全過程的完整的體育過程,其產生是以社會和體育的發展為基礎的。高中的體育教學必須認真貫徹終身體育觀。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轉變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
一、培養高中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大意義
近年來,青少年身體素質全面下降。與身高、體重、胸圍的生長情況形成強烈的反差。速度、耐力、柔韌性、爆發力、力量等素質均全面下降。2003年和1995年相比,反映柔韌性的立位體前屈指標13~18歲下降1.8厘米、19~22歲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發力的立定跳遠除鄉村有所提高外,其余均有所下降,最大下降2.3厘米;其中耐力素質下降最明顯,13~18歲男女學生1000米、800米跑平均下降9.6秒、12.6秒;18歲以上男女學生分別下降20秒和15.1秒;同時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等指標均有所下降。另外,青少年的肺活量近年來持續下降,近視率居高不下。專家指出,這些數據均指出青少年的身體機能發育落后于身體形態的增長。另外。2003年與1995年相比,城市男生肥胖率由百分之6.7上升為百分之10.7。而伴隨著肥胖而來的是心臟和腎臟的病變。
由此可見,由于學生毅力、耐力、承受能力等的下降。導致學生各方面身體狀況的總體下降。形勢極其嚴峻。高中或大學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一站,作為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銜接點,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具有特別的意義。
二、高中生體育意識現狀
1.高中生體育鍛煉的習慣難以形成
升學的壓力,使得大部分的學生不得不放棄體育鍛煉,擠出時間學習文化課。除了每天的兩操和一周兩節的體育課,幾乎沒有其他的活動時間,學校規定的課外活動形同虛設。在課外,學生一早回校到下午放學,時間排得滿滿的,沒有一點空隙,放學回家后由于家庭原因、作業、場地等原因,更沒有條件堅持進行鍛煉,體育鍛煉習慣難以形成。
2.高中生的體育意志薄弱
體育意志是體育意識的能動方面,是學生自覺地確定參加體育的目的,并在確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動中的障礙、困難,以實現目的的心理形態。體育鍛煉最根本的原則是要持之以恒。
許多中學生對體育鍛煉缺乏恒心,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據浙江省蘭溪市游埠鎮中學陳浩然老師對畢業生參加工作1~4年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調查,結果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每周3次,每次15分鐘以上)占15.65%;少量參加鍛煉(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鍛煉占56.44%。可見,這些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活動比較被動,沒有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缺乏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體育意識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門后,不能長期主動地參加體育鍛煉。
3.青年初期生理特點的影響
由于性機能發育基本成熟,在體態上,表現出明顯的兩性差異。在體育活動中有明顯的顧慮,例如:怕做動作失敗出丑,讓別人笑話。筆者在與學生交流中,可以得知女生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不高。特別是高年級女生更明顯。女生由于性征明顯變化。動作變的不太靈巧,對技巧性強的活動產生顧慮,在體育活動中的惰性表現更加明顯,怕曬太陽、怕出汗、怕臟、怕苦、怕累或不愿讓男老師保護等。
三、對策
1.加強理論教育
高中體育教學中應加強體育理論教育,提高學生對終身體育的認知,身體鍛煉應遵循人體自身運動規律進行,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尤為重要。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加強對學生的理論教育。理論教育能使學生明確終身體育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真正認識到體育鍛煉的意義,從而指導終身體育鍛煉,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理論課學時、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證,力爭把教材的內容講深、講透、講具體,才能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體育知識,拓寬體育知識面,從而終身受益。
2.實施開放型教學
實施“開放型”教學,“開放型”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保障,以教會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主體接受、改進、加工、轉換信息的能力為根本任務。實施“開放型”教學,就是讓學生參與教與學的過程,讓學生參與到目標的制定中。例如,排球雙手下手墊球練習,每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向體育教師匯報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標個數。在組織形式上,以往的體育教學過分強調整齊劃一、步調一致,限制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而“開放型”教學的著重點則是取消和放寬某些限制。能放則放。例如。準備活動不必每次都整隊慢跑。可以在悠揚的樂曲中讓學生分散跑。再如,在教學中的某些環節上,如跳遠的起跳點是否正確,跳高橫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過分限制,應根據能力高低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余地。這樣既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意愿,使學生感受到肩負的責任,又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在輕松的環境中身心愉悅地學習,有利于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
3.利用競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生正處于青年初期,生理心理發育較完善,求知欲旺盛,求勝心切,已擁有一定的體育能力。游戲與競賽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競爭性很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根據這些特點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帶有趣味性和競賽性的游戲,來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體育競賽是促成學生體育情感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體育競賽的參與意識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種參與,其培養學生的鍛煉意識比其他方式都更為深刻。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學習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的興趣。”高中體育教學中應多進行各活動項目競賽,利用競爭心理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興趣。同時。在體育教學中應堅持以表揚為主。多用良好語言刺激。可以增強學生情緒的正面變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通過與學生溝通得知,學生要求“學校經常組織的體育競賽。”愿望強烈。如趣味體育運動會、障礙跑、拔河比賽、乒乓球賽、跳繩比賽等等。特別是高年級的足、籃、排球對抗賽,都能在學生中掀起一陣鍛煉熱潮,學生的鍛煉意識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