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樂”提到了如此高的層次,足見“樂”在人的認知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教育家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兒童的天性愛玩、愛動,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要吸引兒童的目光,首先應使教學方法多樣化,讓學習氣氛活躍起來以達到提高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掌握知識,能有效地解決“孩子們喜歡音樂,但是不喜歡上音樂課”這樣一個普遍存在的怪現象。那么就讓我們把課堂激活,形成“快樂課堂”,給兒童快樂邀游的大海吧!
一、精心導入,情境游戲
課堂教學的導入,是教師在新課或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行為的重要環節。導人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那么,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一些情境游戲,以豐富有趣的內容,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動人的情意,寬闊感人的意境,使藝術教學變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兒童不光是靠耳朵聽,靠眼睛看老師的演示,而是以老師的“情”去撥動兒童的“心弦”,促使他們用“心眼”去學習,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當然情境游戲導人要視教學內容而設計,根據教學內容要設計得新鮮巧妙,別出心裁。
二、巧妙設計,趣味游戲
節奏是由許多相同或不同時值的音符組成的,是組成旋律的要素之一。在音樂教學中節奏練習也是最為抽象和枯燥的。學生怎樣“樂”起來呢?我在節奏練習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游戲。例如:在講解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關系和時值這塊內容時,我選用了這樣的游戲:先邀請一位學生扮演兒子,我扮演媽媽,讓同學們先觀察我們走路,(前提是前進速度要一樣),得出媽媽的腳步大是“走”,兒子的腳步小是“跑”,我再把四分音符說是媽媽的腳步,八分音符就是兒子的腳步,因為的媽媽的腳步大,兒子要“跑”兩步才能和媽媽保持一樣的前進速度。我再讓大家用右手扮演媽媽,左手扮演兒子,媽媽“走”一步,媽媽“跑”兩步,轉換成右手拍一下,左手敲兩下,自己練習體會。就這樣,枯燥的節奏練習就變得有趣多了,大家也很快掌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時值關系。
這樣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而教學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三、靈活鞏固,比賽游戲
當歌曲初步學會以后,學生對歌曲的新鮮感已經失去了,這時你若想用“多唱幾遍”來鞏固歌曲加深印象的話,簡單乏味的反復,學生壓根兒提不起興趣,所以我在這一環節設計了很多的比賽性游戲。
游戲“點歌臺”是把學生所學過的,我想要復習的歌曲整理出來,讓學生現場點歌,送給你最喜歡的朋友、最感激的人,也可以借歌曲誠懇的向同學表示歉意,并說上一句你想要說的話,等音樂奏響,全班學生幾乎個個都情不自禁的哼唱起來,無形中加深了同學問的友誼又鞏固了歌曲,一舉兩得!
四、即興歌舞,表演游戲
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方自由的空間,引導他們參與各種藝術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的個性。音樂教師要提供盡量多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我的課堂里,根據教材(尤其是少數名族題材)的內容,如:《錦繡飛花大歌情》、《翠竹聲聲》、《民族大團結》……我經常即興創編動作,邀請學生和我一起隨著民族特色的音樂翩翩起舞,時而是熱情潑辣的新疆踢踏,時而是婀娜優雅的傣家韻味,用自己的肢體來感受民族的韻味、民歌的特點。大家神采飛揚,玩得不亦樂乎!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音樂的天地是自由的,學習音樂的課堂我想也該是自由愉悅的。在我的音樂課堂里,我的角色是多變的,我可以是導游、記者、導演、主持人……我也可以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一起歡歌雀躍,愉快游戲!讓學生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知識,收獲知識吧!這就是我的HAPPY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