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積極心理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內驅力,是學生的學習動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就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積極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直接動力。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么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呢?本文就此談幾點體會。
一、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動,只要對某個事物有興趣,就會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學習不再成為沉重的負擔。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只有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情境,才能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在教學“單、雙腳跳”時,課堂教學采用故事和模仿練習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一上課就感覺到生動有趣,教師把教材內容通過“貓和老鼠”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通過游戲鍛煉了學生單、雙腳跳的能力。將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跳躍方法,組成多種游戲引人課堂中來,整個教學過程處于“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形式新穎,情境交融,通過學生的小組學習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單、雙腳跳的技巧,提高了彈跳能力的合作意識,更創編了許多單、雙腳跳的游戲質量,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策略調控,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理論認為:興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聯系,興趣的發生以一定的需要為基礎。因此,教師要構建一個有趣的體育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一些學生難以掌握的復雜動作教學中,給予學生練習的一定“自由度”,通過自己獨立的練習與思考,體會動作的要領。若采取一刀切的練習方式,不僅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會造成一些后進生的錯誤動作形成定勢。因此,練習中要給學生一定的動腦時間,根據動作要領,使學生在“想中練習,練習中想”通過練習來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使其更快地掌握動作。
此外給學生創造一定的自主空間。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發展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練習中,讓一些動作掌握比較快、比較好的學生幫助較差的學生,以一帶一,這樣學生與學生之間,無形當中便少了拘束和緊張的心理,在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能夠較快地、輕松地掌握動作,并形成相應的技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采用語言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思維想象并在行為上也積極嘗試、體驗、創造,形成技能。
三、師生互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體育《初升的太陽》和《雛鷹起飛》這兩套操是一年級學生一學期的學習重點,對于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我們可以將要求適當放寬一點,不必強求每位學生每節操都做到動作到位,連貫大方。例如有學生每次學操注意力都不夠集中,在糾正動作時總要被留到最后,讓他做分解動作經常“張冠李戴”,對他,我沒有了耐心。漸漸地,他也開始回避我,有時知道要糾正廣播操,他總是找一些理由請假或者干脆不露面。可出操時,我發現跟著領操員和音樂竟然也能完成整套動作。我于是想,又有誰會去看他的分解動作呢?做操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在日后每天的出操過程中,他一定會逐步發現自己的不足,自我糾正,直至能完全掌握這套廣播操,我又何必急在一時呢?作為教者,我們要寬容學生暫時的落后。我試著走近他,不斷鼓勵他,創造機會去贊揚他,他的廣播操也做得越來越到位了。
四、激勵評價。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等進行激勵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其次,要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反思,使學生有所感悟。
評價主要指小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以及教師的簡要評價。評價要針對小組或其他小組可取之處及不足之處而言,以促使大家共同提高。
展示的形式有很多,如小組集體展示、隨機抽樣展示、小組成員展示等。展示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測驗、競賽、展覽、表演等。具體要采用哪種形式進行展示,要根據練習內容而定,而對小組練習成果的判定則由教師和學生做裁判,最后進行綜合判定。優勝者給予表揚,要求再接再厲;失敗者給予鼓勵,要求迎頭趕上,以此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用心給學生創造一種和諧、融洽、寬松的教學環境,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達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學者使人繼其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