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與同學、教師共同討論、互相交流、一起表演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這就是音樂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在我的音樂課堂上,根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注重實效、實在,努力激發學生參與合作的熱情,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構建有效的課堂。
一、選擇適當的內容和時機進行合作學習——注重實效
有效的合作學習不在于熱鬧,也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我們創設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關注音樂的本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的。如《十二生肖歌》這一課,抓住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和難點:“用不同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這一方面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一些打擊樂器,不太了解他們各自的音色特點,因此很難一下子就準確地為各種動物的叫聲找到“樂器朋友”。此時我就抓住這個合作的時機,讓學生分組嘗試配樂,比一比哪一組挑選的“樂器朋友”最合適。這樣,具有挑戰性和表現性的操作,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使學生真正了解了各種樂器的音色特點。
二、足夠的合作時間,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合作中——體現實在
“磨刀不誤砍柴功”,有了充裕的時間,合作學習才不會流于形式。小鼓的敲奏,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每次升旗儀式上,當咚咚的鼓聲響起時,好多學生都想親自嘗試一下,《咚咚的隊鼓》實現了孩子們的愿望。我讓他們分組討論小鼓有哪些不同的演奏方式,并試著敲一敲。我先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再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討論,這樣的小組合作就成為學生的“需要”,孩子們開始熱鬧的討論,靈活地敲奏。看著孩子們認真、專注的表情,真不忍心打斷他們。就多留了點時間,讓每一位孩子都參與到合作中,體會到合作的快樂。這種合作學習才會有價值,有成效。
三、恰當的點撥和多樣化的評價——激發合作動力
在整個學生的合作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否參與到合作中,教師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有時是一個促進者,要給予學生恰當的點撥;有時是一個合作者,和學生一起扮演合作中的角色:有時又是一個幫助者,需要給學生一定的指導幫助。如教學“音的強弱”時,我止學生分組合作,探討音強時像什么,弱時義像什么,并用一種打擊樂器來模仿。這時,我的角色是一個促進者,由于任務稍有難度,我又充當指導者,我仔細觀察學生的活動情況,了解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分析他們的解法,發現他們的失誤,并及時扭轉小組內學生參與不均衡和小組長說了算的局面等等。
多樣化的評價,帶給學生的動力是無窮的,它能使每一位學生去積極的學習音樂、發現音樂、探索音樂。教師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合作的過程。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及合作能力,并加以肯定表揚。這樣,音樂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就一定會開展得有聲有色,使整個課堂充滿智慧,體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