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而學生能力的開發與研究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著力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一、激發學習興趣,誘發研究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學生才能主動、積極地去認識研究。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研究動機。例如,學習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時,學生對化學這門學科還很陌生,沒計幾個小實驗,如白紙上噴霧會產生紅花綠葉,會跳舞的雞蛋,把“煙”捉進瓶里免得造成大氣污染等實驗。看到有趣的實驗現象,學生的研究動機油然而生疑問自然形成并想辦法解決,把學生情緒高漲地引入化學的自由天地,為新課學習奠定了基礎,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推動學生研究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為學好化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憤悱情境。營造研究氛圍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疑布陣,創社出能使學生憤悱的情境,以便營造研究的氛圍。教學中巧問誘思是營造這種氛圍的最好方法。例如,在學習金屬的腐蝕和防護時,為了揭示鐵生銹的原因,首先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思考鐵生銹的各種情況。在通常情況下,鐵制品放在空氣中就會生銹,可涂了油漆則不會生銹,而干燥的鐵制品則不會生銹等。然后經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幾種假設:1.鐵制品生銹是因為在與空氣接觸時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化合。2.鐵制品生銹是因為水分子的存在,鐵與水發生化學反應。3.鐵制品生銹是水和空氣對鐵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推論,再根據不同推論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推論是否正確,最后由實驗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態度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提高預習效果,增強研究自主性
培養學生研究的自主性,預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要根據課程的內容,對學生的預習提出具體要求和任務??捎脭M制預習提綱來明確預習任務,采用編制預習題來提高預習效果。例如,在預習“制取氧氣”時,提出以下提綱:1.實驗室制取氧氣有哪幾種方法?所需的藥品是什么?2.這些藥品是如何進行反應,其原理如何?3.為什么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時,要加少量二氧化錳,它起什么作用?4.實驗室制氧氣所需要的裝置有哪些特點?5.氧氣如何收集,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收集方法?6.氧氣怎樣進行檢驗和驗滿?7,制取氧氣過程中如何操作,應注意哪些事項?這樣的預習設計能集中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強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閱讀課本和查閱資料以及進行獨立思考和歸納,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四、細致耐心指導,養成研究習慣
研究習慣一旦養成,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化,研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這時教師要做好以下指導工作:其一,對教學中那些簡單、顯而易見的內容,教師可指導學法,讓學生自己閱讀、動手分析。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與本節知識有關,但又不屬于本節且必須掌握的內容,為使知識緊湊,不沖淡本節課的主題,可作為本節課后的延續和深化,指導學生自己課后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就逐漸養成不斷研究化學奧秘的習慣。其二,化學學習中會有許多有爭議或有難度的問題,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解答,應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答。討論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層層深入地分析問題,疏導思維障礙,糾正思維偏差。最后,指導學生整理、總結,歸納各知識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分析知識點與考點的關系,發現規律,創新性地解決新問題,從而使知識達到高層次的遷移。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分析和綜合等一些科學方法,研究學習方法,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思維方法、思維品質進行評價和整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