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工具性能力培養在于語文實踐,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輔相成。拓展性總結正是依據語文學科這種綜合性的特點,注重語言學科諸要素的聯系,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有效地溝通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其相關內容能夠在邏輯上密切地聯系起來,融會貫通,相互滲透。共同作用手學習對象。
拓展性總結這一形式是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抓住教材某一信息點向教材以外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擴展延伸,引導學生尋找其中的內在聯系,以點拓面,再由面馭點,在溝通相關聯的知識過程中,達到綜合學習的效果。相對于那種據守于一隅、孤立地處理教材的形式,這種擴展延伸式對學生思維廣度、靈活程度的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百利而無一害。而這正是我們的學生所缺乏的,也是我們教師要著力研究的。
一年來,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進行分析、評價,引導學生走人文本、走進主人公,并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抒發內心的感受,從而獲得心靈的震撼,懂得人生的意義和做人的道理。
一、研讀文本,感受人物內心世界
為了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索,我決定從課堂教學人手,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適時地引導學生在讀懂教材的基礎上,對文章中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進行把握和感悟,從而學會深層次的閱讀方法,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海倫·凱勒》這篇文章記敘了海倫·凱勒一歲半的時候遭受了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極大不幸后,在沙利文和薩勒兩位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以驚人的毅力刻苦學習,終于戰勝了自我,找回了自信,重新燃氣了生命之火,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決心投身殘疾人事業,奉獻自己全部的愛。教學中,我圍繞“不屈不撓”這個詞語設計教學環節,促使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來感悟海倫的可貴品質。并通過“我想對你說”這一環節,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充分地流露出來。指導過程如下:
1.走進文本。感受人物品質
海倫·凱勒的“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學盲文”和“學唇語”。我通過引導學生在“不分晝夜”“拼命摸讀”“不停地寫”“甚至摸出了血”等詞語上展開想象,體會海倫的“如饑似渴”,讓學生懂得“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并結合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海倫對生活的熱愛。
在指導學生體會海倫學習唇語的艱辛時,我不但要求學生能準確地找到“夜以繼日”“反復高聲朗讀”“甚至要讀幾個小時”“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等語句,更是引導學生想象海倫學習唇語的艱難程度:這種連學生睜著眼睛都難以學會的唇語,海倫學會了,是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啊?
海倫的博愛精神和樂于奉獻的品質也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心靈。她把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轉化為對殘疾人事業的全身心的投入,才使得她“在世人心目中永留”。
2.與海倫“對話”,感悟人生哲理
為了使學生能把自己通過學習獲得的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作為拓展性總結。在短短的3分鐘時間里,全班有90%以上的學生寫出了近200字的內容,既表達了對海倫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的欽佩之情,也抒發了自己的心聲:刻苦學習、關心殘疾人、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時光……海倫·凱勒的光輝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二、聯系生活。獲取行動內驅力
語文教學要緊密地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不斷激發學生從生活中獲得啟發、獲取經驗,從而養成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好品質。
《裝滿昆蟲的衣袋》這篇課文所在的單元主題是“自然的奧秘”。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單元的教學目標、體會法布爾的執著精神,我提前安排學生對小蟲、小動物等進行觀察。寫出了觀察日記。為課堂教學進行了鋪墊。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形成持久的探究欲望,我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抓住“迷”字,維系文章結構
在教學的第一階段,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找出3個意思相近、但表達的程度不同的詞語。學生們興趣盎然,愉快地投入到閱讀中。通過圈、點、勾、畫和相互交流,最后選定“著迷”“迷戀”“癡迷”這3個詞,正是這3個“詞”引導法布爾最終走進了科學的殿堂,成為著名的昆蟲學家。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非常滿意。
2.圖文結合,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文章中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主要是通過他尋找“紡織娘”和捕捉小甲蟲來體現的。“紡織娘”到底是什么樣?小甲蟲到底有多漂亮?學生們不得而知。為了幫助學生體會法布爾的驚喜和愉悅的心情,我在學生學到這兩處時,及時地投影出了紡織娘和小甲蟲的圖片。看著學生們臉上驚喜的表情,聽著他們嘴里“哇!哇!”的驚嘆聲,我想我成功了。圖片的出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喜愛上了這兩只小蟲子。學生朗讀起課文來顯得是那么的開心,仿佛這兩只小蟲子也裝進了自己的衣袋。
3.交流反饋,維護學生的自信心
當法布爾滿載而歸回家的時候,得到的不是贊賞,而是父母嚴厲的責罵。面對這一狀況。我引導學生分別從鄰居和小法布爾的角度出發對父母進行勸說和解釋。善良的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婉轉的建議,勸父母支持孩子的興趣,我都一一給予肯定。當—個調皮的學生生氣地對父母說:“我就愛捉蟲子!你們不讓我捉,我偏要捉!”時,大家都驚呆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小法布爾沒有反抗,是把小蟲子放進了垃圾堆的。但大家也知道,小法布爾沒有放棄對昆蟲的迷戀。對于這樣的真情流露,我當然給予表揚和肯定,同時也建議他和父母說話要注意態度和方式,否則是行不通的。
4.拓展總結,強化學生的探究欲望
了解了法布爾的童年生活后,學生們都覺得法布爾似乎就生活在他們的身邊,是他們伙伴中的一個。我安排學生把自己的觀察日記讀給大家聽,學生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最后評選出的幾名“昆蟲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看著一張張滿意的笑臉,我也為學生們的成功感到驕傲。
三、陶情冶性,健全個性品質
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走進文章中的主人公,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樂觀向上的個性品質。通過“拓展性總結”把作者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學生的習作中,可謂一舉兩得。
“春光無限”這一主題單元安排了《春光染綠我們雙腳》《只揀兒童多出行》《早》和描寫春天的《古時兩首》。在習作中要求學生能寫一篇觀察作文。
為了達到這一單元的讀寫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著力引導學生聯系文章中的具體文字進行想象力的拓展。如在《春光染綠我們雙腳》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葉茂。當風兒吹過的時候。便涌起陣陣林濤。”想象植樹前的荒山景象和植樹后的青山碧嶺的景象,并把詩歌中的小鳥、小兔、松鼠、小猴恰當地融入到自己的想象中,給人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拓展,為作文教學進行了有效的鋪墊。
為了進一步讓美麗的春光映入學生的眼簾、映入學生的腦海,我在給學生的課后作業中布置了觀察訓練,讓學生留意:春天已經悄然來臨了!在學生的觀察日記中,有記錄日出情景的。有描寫春風春雨的,還有描摹柳枝發芽、桃樹開花的……這些來自生活的觀察,更加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也為教學和習作做好了充分的素材儲備。
在教學《游園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時,我讓學生扮演作者,以出訪和游玩的形式,把詩中描繪的春光表現出來,說給大家聽。學生們躍躍欲試,紛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美麗的田園風光、布局精美的私家花園……一一呈現在大家眼前。這些拓展,既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推敲,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積累。
課文學完了,習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生有以“春天來了”為題的,有以“春風”“春雨”為題的,用“……來到田野里……”“……來到山坡上……”“……來到小河邊……”或“……滋潤了田野……”“……喚醒了果園……”“……吹綠了山岡……”等排比段的形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同時引用古人詩句。把自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洋洋灑灑地流露到筆尖,流進了讀者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