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我努力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去操作實踐,去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即成功的快樂,從而真正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一、操作實踐,啟迪思維
例如:小學數學第七冊教材學生認識了幾分之一后,我知道學生拿出幾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用不同方法去折疊出它的八分之一,并用自己喜歡的圖案表示出來,學生親自操作實踐,手、眼并用,啟迪了大腦思維,得出了很多種八分之一的折疊方法,再用美麗的圖案畫出來,得到美的享受,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動”激“活”營造出具有生機的學習氛圍,實現了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題,在教學中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更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三、合作交流。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夠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發展。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盡可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的閱讀、操作、嘗試、交流、討論、質疑、解疑,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并了解、參與、組織、指導學生的活動。把他們看成是知識的主動探求者,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提出不同的見解。學生提出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處,就應當給以肯定,即使缺點甚至錯誤,也不要潑冷水,全盤否定,而要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修改和完善。
2.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是適時變化的,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應成為調整課堂教學活動進程的基本依據。“發明千千百,起點在一問”,因此,從學生好奇、好問、求知欲旺盛等特點出發,鼓勵學生質疑,使其樂于思考、敢于提問,善于提問。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挖掘學生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現出自己的優點,做到人人有機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