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傳統課文。今天,又教到這篇課文了。我按照預設的教案引導學生閱讀著、感受著、欣賞著,教學過程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誰知,當讀完“春雨”這一段后,一學生舉起了手。
“你對這段還有不同的感受要告訴大家嗎?”(我想讓他和其他同學那樣,談談讀后的收獲。)
“老師,我覺得這段有個地方是抄襲了古詩的內容。”我一愣,“是嗎?”一石激起千屢浪。學生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朱自清那么著名的作家,還能抄襲別人?有的說著名的作家也不見得就不抄襲……爭論無果。他們把“繡球”拋給了我,“老師,您覺得會嗎?”這可是我備課時沒注意到的。我暗自盤算著:如果停下來糾纏這個問題,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恐怕完不成了。可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點解釋都沒有,也說不過去呀!迎著學生探詢的目光,我在猶豫中做出了決定:還是先昕聽他的理由吧。我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文中‘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這句與張志和《漁歌子》中的‘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情景是一致的。我覺得有抄襲之嫌。”
聽了他的話,我心中一動:這不就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成性資源”嗎?本文“意境優美,文中有詩”。何不趁此機會。讓學生在美文與古詩詞的對比中。獲得對美、對真的共鳴呢?我決定調整教學思路。“這位同學善于思考,敢于懷疑名家,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才是真是的讀書。請大家再讀課文,看文中還有沒有類似的與古詩詞相似的地方。”話音剛落,同學們就忙活開了:有的讀課文,有的討論……由于學生平時注意對古詩詞的背誦積累,許多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很快被“搜索”出來。
“我認為文中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與韓愈《早春》中的‘草色遙看近卻無’是同一種境界”。
“我覺得‘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與高鼎《村居》中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描寫是一樣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真是“旬句如詩。”學生那恰如其分的解讀使我欣喜。我暗暗慶幸自己當時沒有掐斷這根激起全體學生積極探索的“導火索”。學生找到了“春天”,不僅在課本中,在古詩詞中,他們肯定也能找到生活中的“春天”。其實,你們不也幫助我找到了一個特別的“春天”嗎?
“那你們覺得朱自清先生是抄襲嗎?”
短暫的思考后,學生紛紛舉手。
“朱自清先生肯定讀過這些古詩,寫文章時把那種意境用上去了。”
“我覺得朱自清先生不是抄襲。春天的美麗,古人和朱自清先生都感覺到了,我們也感覺到了。對于美的感受和體驗,他與古人有相通的地方。”
課后,我一直在想:要想還學生真正的“讀者”地位,教師就要多給他們搭建展示的舞臺,引導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要以學生為本,敏銳捕捉課程資源,努力打造充滿智慧的語文課堂。
1.要營造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課堂是師生互動交往的場所,應當是民主的、平等的、寬容的。沒有一個平等支持的氛圍,就不可能有個體之間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的互相推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因此,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最高點,促使學生有效學習。
2.要確立合理的教學觀。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務于學生的發展。我覺得,我們不要怕完不成教學任務。如果在某一問題上,能夠帶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那么,即使課上不能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也是值得的。
3.要重構課堂教學的運行機制。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如果剝奪學生自由思想的權利,將課堂囿于嚴格的封閉狀態,則必然影響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預設的教學方案同課堂的真實情境之間經常存在著某種偏軌。其實,這些“偏軌”正是學生與文本、教材碰撞出的火花,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知識的目標更為可貴的資源,應該得到足夠的關注、認同甚至欣賞。我們若能敏銳地捕捉住其中有價值的因素,“為發展而設計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開創思維,引發創新欲望,定會生長出比“知識”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使學生學得更好。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氣息。師生共同譜寫和諧的樂章,這樣的“春天”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