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由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等五個環節組成。這種課堂結構,歷史上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有很多優點。但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其弊端愈加明顯,那就是:不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能力的提高。
那么,我們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法應怎樣改革?在此我想初步談談以下幾點關于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一、師生互動,改變注入式教學模式
我在課堂實踐時,嘗試運用了下面兩種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不斷對學生進行智力激勵
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每位同學都能學好;不斷地激勵他們,哪怕點滴的進步。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后,就會更加自信,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超越自己。
2.從自身錯誤中學習來得最快
從平時作業和考試反映出的問題來看,有許多同學概念模糊不清。因此,課堂上有必要把此作為重點,師生通過討論進行辨析。這些誤區的來源一般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客觀的錯誤觀念,老師根據經驗提出來讓學生分析;另一方面是學生頭腦中的主觀誤解。老師可以隨機提問,找出學生頭腦中的錯誤觀念,取出來剖析、討論,既可以警醒學生本人,又可引起一些思想不集中者的無意注意,最大面積地澄清并掃除學生腦中的錯誤觀念。
二、把握重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精神
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要抓住最基本的主干知識,抓住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應用最廣泛、最活躍的知識,對重點和難點、知識誤區具體詳細講解。一節課時間有限。老師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使學生較為深入地理解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有助于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把這些東西弄清弄透,進一步提高和運用才有牢靠的基礎。但是,實踐時要防止兩種不良傾向:一是突出重點突過了頭,突到無邊無際的難題中去;二是過分拔高重點知識的作用,誤以為只要掌握了重點的實質和精髓,別的什么也不需要知道,遇到一切復雜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這是不科學的。也不可能實現。
三、注重應用,貼近生產、生活實際
理論聯系實際,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懂得所學知識的用處,最重要的在于使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要求同學們一方面要善于應用學到的理論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現象,另一方面要善于“動手”,通過實踐去檢驗物理學規律。講過理論知識后,討論一些應用所學知識的典型事例。在教學方法上,不必講那些技術細節,而要突出物理知識是怎樣被用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不要去追求老師自己講得清楚明白,而是要啟發和引導學生來一起分析討論,最后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重視實驗,提升動腦、動手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其特點之一就是實驗比較多。物理學的特點決定了只有讓學生參與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生才會感到物理真實有用。
教材中提到的驗證性實驗,老師應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甚至做學生自己動手做。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途徑感知事物,這樣掌握的知識更牢靠,難學的東西轉化為易學的東西,從而增加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因此,我們建議創設開放式的課堂和實驗室,逐步增加探索性的實驗。學生可以隨時到實驗室做實驗,甚至做自己設計的一些簡單的實驗。利用平常生活中易于尋找、易于實驗的物品,開展課后小實驗、小制作、小科研的活動。例如,在演示失重問題時,利用一個下端開有小孔的易拉罐、塑料瓶,在裝滿水后的自由下落來呈現水在下落過程中的失重現象,學生不僅易于掌握實驗,而且效果明顯。
總之,我認為搞好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關鍵在于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體,老師適當引導、啟發、指出重點,讓學生變接受知識為獲得知識。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