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條件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今年我市強力推進“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的背景下,這勢必要求教師必須真正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學生的“動”。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動”主要有動情、動腦、動口、動手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動情 動腦 動口 動手
中學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其基本要求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動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良好情緒下的智商水平高于他們在緊張狀態下的智商水平。因此,良好的情緒是思維敏捷的催化劑,師生真情的溝通和交流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和基礎。現在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控制與被控制,而是平等對話和協商、友愛的交流與合作。因此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教師要想真正調動學生良好的情緒,必須在課前充分準備和思考、精心組織和安排預習案的問題設置,在課堂上要善于駕馭學生的情感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時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在良好的情感體驗中提高學習效率。
二、動腦
“學而不恩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沒有思考就沒有學習。動腦思考是從教師講授到學生接受、從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轉變的過程,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教師在設計教學綜合案的時候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問題,降低難度,誘導思維,啟發和促進學生動腦,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課堂效益,促進學生個人全面發展。
我們的綜合案預設應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內容的亮點,這是實現課堂生成的基礎。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綜合案的預設應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預設學生學習水平,估計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習慣,生活有怎樣的體驗,經過學生探究會有哪些偶然性問題以及教師的應變對策或練習會出現什么樣的錯誤等情況,這些教師都應胸有成竹。
三、動口
讓學生動口是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最主要的切人口。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想動口、愿動口、常動口、會動口,從學生的口中發現閃光點,找尋問題的解決方法。動口不僅包括說,還包括讀、議。
1.讀——引導閱讀
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給學生機會閱讀,是對學生的一種信任,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的讀,不僅包括預習案、課本的正文部分,還應包括教材中具有輔助性作用的許多“名言”“漫畫”等材料。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使學生通過閱讀解決問題,突破教學重點和理解教學難點。
2.說——展示成果
學生通過自學質疑,自己初步解決了預習案中的部分或全部問題、在預習中生成的問題,先在小組內交流展示,然后再推舉一位小組成員代表小組展示成果和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以被其他小組借鑒、監督、補正。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解決自己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在整個過程中要讓小組每一位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力爭每一位同學都能發言。
3.議——小組探究
小組成員對于預習案中的問題因為各自的智力、能力等因素,理解和解決問題能能力、程度會各有不同,見仁見智。所以每一位同學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就會形成成一新的問題,在小組內可以進行探究、討論,初步或全部解決問題。如果還有解決先由小組收集問題,然后教師集中精講點撥。
四、動手
課堂教學中許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并不是很強,也有些知識點很瑣碎,這就要求學生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動手記錄。留一些條理比較明晰的理論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適時設計不同難度層次的習題、訓練案來讓學生動手做,并及時反饋結果,這不僅能發現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還能啟示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實踐的活動,這些活動在課堂中或者在課后必須引導學生認真動手和記錄。這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及時檢驗和反饋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的“動”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在教和學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某一形式的“動”,因而顧此失彼,降低課堂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把握學生“動”的量和度,力求恰到好處,使課堂氣氛活而不亂。統而不死,不能使“動”成為學生和教師的一種負擔。使師生在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使枯燥的思想政治課堂更精彩,更主要的是能有效地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在新的課改下我們每一位一線的思想政治科教師都要端正態度、全力以赴、強力推進,確保在“課程實施發展年”中能達到既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素質又能使學生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當然筆者只是拋磚引玉,敬請各位專家和同行批評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