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潭,蛟龍生焉。”深厚的語言積累能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蘊的積淀和語文素養的形成,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工作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若想保持語言積累的牢固性和再現的敏捷性,光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夠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誦讀。但在繼承傳統的教育實踐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讀死書,死讀書”,不但浪費精力、學力,同時消極積累的語言也不利于內化運用。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尋找傳統語言與當代語言積累的契合點,為學生積極主動地積累語言提供方法和保證,引導有效的積累。
一、課內訓練積累
語言積累不是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深刻而牢固的記憶,一旦需要,能夠順利地復蘇。因此,語言積累只有通過刺激的強化和切實的訓練才能實現。為了搞好語言積累訓練。備課中要留心教材中運用精當的詞語、句式和表達方法,選擇有價值的語言進行積累。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蘇教版三年級上冊)這篇課文,描寫天空中流云的色彩用了幾個很有特色的形容詞——銀灰、橘黃、血紅。教師應當聯系語言環境進行相應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把描寫流云色彩的詞語找出來,說說它們各表示什么顏色,使你聯想到了什么,再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詞語形式上的共同點(前面的字是一種具有鮮明色彩的事物,后面的字表示一種色彩),然后分別找一找同這些詞語結構相同的、表示紅,綠、黃、藍等色彩的詞語,如:
紅:火紅、粉紅、棗紅、血紅……
綠:翠綠、碧綠、草綠、蔥綠、豆綠……
黃:杏黃、蠟黃、鵝黃、米黃,土黃……
藍:天藍、海藍、瓦藍……
黑:漆黑、墨黑、烏黑……
這樣的訓練,不僅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和詞語的理解,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中領會漢語語匯的多姿多彩,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二、課外開放積累
“課本無非是個例子”,由于教材內容所限,語言積累我們還應舉一反三,由課內走向課外,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被動走向主動,積累才會有正確的方向。
我們教學古詩時往往可以帶出一組古濤:學習了《山行》和《楓橋夜泊》后,讓學生自由積累描寫秋景的古詩,再進行交流,可帶出自居易的《暮江吟》、劉禹錫的《秋詞》等等一系列古詩。教學《西湖》后,可以讓學生搜集描寫西湖的詩詞,如《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為了帶動學生的課外積累,我在黑板上開辟了“日積月累”這一欄目,每天利用課前兩分鐘幫助學生認讀積累。
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每周教學生積累一首古詩。選擇淺顯易懂、貼近生活的古詩開始起步,如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草》《憶江南》……由于這些古詩學生早有耳聞,所以對學生而言,可謂駕輕就熟。一學期下來,他們就能積累20余首。這樣使每個學生都很有了成功積累語言的自豪感,對兩分鐘的古詩誦讀的興趣就更濃了。同時,在每周學會一首古詩的基礎上,每天再增加一兩個成語。由一個學生準備,學生饒有興趣,有的講成語故事,如《葉公好龍》《鷸蚌相爭》;有的用肢體語言來進行表演,如“呆若木雞”“手舞足蹈”。這些方法都誘使他們在兩分鐘內保持了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在有了一定的成語積累量之后,我又設計了一些有趣的成語游戲:如我寫下“生離(
)別”“古往(
)來”。讓學生填帶點字的反義詞,再讓學生課外去找尋含有一對反義詞的成語;給學生“一馬平川”“馬到成功”,讓學生找尋帶有馬的成語,課內再進行交流;還有成語之最、成語猜謎、成語接龍……
這樣,通過課內訓練領路、課外開放積累、課內資源共享。實現了由課內到課外、由封閉到開放、由被動到主動的積累過程。
三、情境活化積累
語言光積累而不運用,其實是無用的消極語言。實現以讀文會意的語言積累到實際運用的飛躍,需要一個活化的過程。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叫《學會查“無字詞典”》,這篇課文就滲透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語言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學習語言。我在練習一的“處處留心”中,給出了一幅圖,讓學生說說想到了哪些詞語。肴著太陽發出強烈的光,學生說出了烈日當空、驕陽似火、赤日炎炎,看著男孩滴落的汗水,學生想到了滿頭大汗、大汗淋漓……看著男孩釣到大魚后欣喜的表情,學生想到了欣喜若狂、笑逐顏開、眉開眼笑、歡呼雀躍……你一言。他一語,竟然寫了滿滿一黑板,孩子們感到詫異,怎么這么多呀,中國的語言真是太豐富了。
通過這課的教學,也給了我一個啟發:生活就是大課堂,聯系絢麗多彩的生活,學-生的語言才富有鮮活的靈性。作為教師,我們更加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情境甚至有意創設一些情境。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活化語言,養成在生活中學語青的習慣。
當班上有人因為瑣事吵架甚至要動手時,旁邊的學生連忙勸架說:“不要吵架了!不要吵架了!再吵就去告老師了!”結果還是沒勸住,后來我就讓大家想一想該怎么勸,別人才會聽你的,這時有學生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何必為小事斤斤計較,傷了和氣呢?”
春夏之交。草木茂盛,群芳爭奇斗艷。大自然美不勝收。我帶領學生郊游。當學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隨情誦唱、賦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作業中也涌現出一首首令老師拍案叫好的小詩。如寫小革的:“草,春氣芬芳滿天飄。綠如碧,襯飾春光好。”“不比花香,不比樹高,蒼天之下,青青小草。”正如郭淶若所說的:“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