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已悄然走進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
一、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學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做“學生中的首位”。學生更應該在課前積極準備,課中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基本素質,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勞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二、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切實轉變角色
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個學習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即在講的內容上,注重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生硬的結果。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應在課堂教學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把各個教學環節有機地連結起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重組、加工,使學生能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學習、探究中掌握知識。
2.積極探究新的教學方式
(1)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司空見慣: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然而,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這種流于形式的討論,大多只是表面熱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各行其是,說的、做的很多都與老師要求的無關,并無實際功效。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
(2)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模式,但有人主張學生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很明顯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不等于放棄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自主學習在倡導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同時,并不排斥學生作為教育對象接受教師指導的必要性。我們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學習,講究促進自主學習的策略。例如: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松安全的氛圍;使教學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于給予學生額外幫助;鼓勵學生提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并鼓勵學生相互回答等等。
(3)探究學習相對的是接受學習。有的老師認為有了新型的學習方式,傳統的學習方式就應棄之不用了。這種觀點也是片面的。接受學習,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探究學習,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認為接受學習還應分兩種:被動接受式學習和主動接受式學習。主動接受式學習不同于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而是一種通過類似探究的方法或途徑來獲得或體驗知識結論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既包括探究式學習的特征,但實質上仍然是接受式的學習。而這樣一種兼容兩者的主動接受學習方式,恰恰正是普遍存在于我們學校中的學生學習方式。我們不可能每節課都探究,每個問題都探究,那樣根本完不成教學任務,應引導學生就某個章節、某個問題讓學生體會探究方法,學會對問題的探究。可見;接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方式,彼此應取長補短。當前我們在大力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時候,既要看到探究學習是師生在課堂中一種積極的學習方式,又要看到這是一種受學習內容、學習條件限制的學習方式,是一種不能普遍適用于任何內容的學習方式。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時,一定要符合學生特點,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良好的氣氛,包括課堂情景氣氛。
4.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比教給學生單一的知識更重要,方法會使學生受益終身,而單一的知識只能受用一時。
5.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
允許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教師應放下“架子”。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討論,甚至辯論。
6.不斷充實自己
從前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而現在的提法是:“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是自來水。長流水”。因為一桶水只是死水,而自來水卻是活水。只有教師變成了自來水。這樣才能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三、課堂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更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做到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說;學生能討論的,就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討論……,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刨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新課改下,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要途徑。并積極創新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些,才能探索出一條適應新課改要求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