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的含義及范圍
課堂即指教學活動的地點,也指教學活動時間。從教學活動的時間角度看,課堂應包括正課,輔導課,自習課。我們通常說的正課,其實指的是按照國家課程標準,設置的每門課的每周必修時間。在正課時間,教學內容以新授課為主,當然根據教學的階段性要求,也可以安排復習的內容。
二、現行教育中對新授課處理的偏差
重視新授課教學其實是一個老調重彈的話題。在“雙基”教育時代,就提出要重視新授課的課堂教學?,F在新課程下,由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的綜合應用把新授課弄得過于復雜,造成有些教師對新授課形成偏見,錯誤地認為新授課是用于上公開課的演戲和做秀。面對中考的壓力和實施新課程后正課必修課時的減少,對教學新授部分采取了擠壓策略,這樣可以空出時間用于強化練習和復習。造成了新課程下,教學實踐與理念的兩張皮現象。
三、還原新授課的常態是必要的
新授課時,重排教室座位,又是學生動手探究,又是學生小組討論,還有角色扮演,最后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演說。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開放、合作的性格得到了培養和磨煉,可是對知識的掌握卻遠遠沒有達到課程的知識目標。所以有教師對新課程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翼實新課程本身沒有錯,只是我們在執行新課程的時候,矯枉過正了,從過去的重知識,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徹底轉向重能力。
有的教師對新授課教學不重視,認為繞圈子沒必要。理科教學,直接把公式、定理往黑板上一抄。接著就拿出例題來演繹運用公式解題。他們還沾沾自喜認為這樣可以,很經濟高效地省下時間來,可以多講幾道例題,日積月累可以多出幾課時,多上幾節復習課。他們素不知對公式、定理推導的過程要用到前面學過的概念、公式和定理,其實對學生就是一次復習課。直接告訴學生公式,和學生自己推導過的公式,肯定是后者記憶深刻。
四、怎樣使新授課的教學從有效走向高效
1.站在課程標準的高度認真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中知識點在課程標準中的地位和要求,以及與后繼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其實我們每個教師要可以用雙“地圖”法來建立知識網路。第一張知識地圖是概括你這門學科初中階段所有知識點的地圖。它好比是交通地圖??戳说貓D就能知道到某個知識點怎樣走。教師好比是導游,某個知識點是景點。學生是游客。你要把學生領到哪里心中必須有數。如果沒有數,你這個導游就是“誤導”和“盲導”。第二張地圖好比是地嘭圖,是以章節(單元)為單位的按難度的分布圖。是高山的地方難度最大,是平原的地方難度較小。地形圖的等高線在這里就成了難度線。爬高山的時候,需要我們放慢數學進度。走平原的時候,可以“快馬加鞭”撼高教學進度。
2.學生的探究學習在新授課中怎樣處理問題?其實對這個問題,如果你建立了上面的雙“地圖”就很容易操作了。如果該知識點落在平原區,就不需要故意“賣關子”學生再探究一下就行了。這好比騎自行車,在平坦的大路上,走“s”形那只是在炫耀你的車技,會使后面車輛堵車的,旁邊的對手也會飛快地趕超過你。但如果在上陡坡或過很陡的橋時,你如果還是選擇走直線,那些學生會騎得很吃力。力氣小的,堅持力差的可能就會倒滑下去。所以對于難度大的問題,你還是要放慢進度,走曲線,用盤旋上升法,讓學生自己探究探究、思考思考,慢慢地不知不覺也爬上山坡了。
新課程下提高教學效率,還是首先要重視新授課的教學。在新授課的教學前,每個教師先建立好“雙地圖”。即知識點交通路線圖和知識點難度地形分布圖。對不同難度地形的知識點有選擇性地使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來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