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能從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著手,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適宜于兒童探索知識的意境,這樣,學生對數學自然感到親切、真實。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情趣,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
一、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性境,感到親切,有興趣。數學課能以學生事例作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學生將會提高學習興趣,使思維與活動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們快樂的事情。面對著低年級的小同學,老師提出的問題是,“要去春游了,你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們異口同聲:“到商店去買吃的!”于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方案設計開始了。孩子們興趣盎然,紛紛設計著方案,計算著錢數。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著數學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當春游購物方案設計在孩子們興奮之中落下帷幕時,老師作了簡單的小結:“同學們,你們為春游購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選擇,其實,大家說的、做的、算的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數學’!”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生活是數學的源頭活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鮮活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在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在活動體驗中學數學
在教“元角分的認識”一課中,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母親節快到了。小明想給媽媽買一件禮物,就把自己攢的1角硬幣都拿出來,一數有30個,拿著這么多硬幣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爺爺來幫忙想辦法,老爺爺說這好辦,收了小明的30個1角硬幣,又給了小明3張1元錢,小明有點不高興,覺得有點吃虧。你們說小明拿30個1角硬幣換3張1元錢的紙幣虧不虧?為什么?首先組織學生討論:有的學生將這30個硬幣一角一角地數,每10個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訴大家這10個1角就是1元,3個10個1角就是3元,所以30個l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據學生的分析,再組織學生觀察已分好的硬幣,從中找規律:“看看元和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元與10角相等”,“10個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個1角”,“1元=10角”。
這樣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三、在兒童生活事例中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知識
如在教“統計——最喜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我在組織學生對生活實際情況的調查與統計的過程中,用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不同顏色積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塊積木代表一位同學最喜歡的水果。在搭積木的實踐活動中滲透統計的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統計中深層次的數學思想生活化了。總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發現。讓我們放開手腳,大膽創新,變禁錮、封閉的數學小課堂為開放的與社會天地相接壤的數學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