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一、解讀教材中培養創新思維
重新認識教材,從中挖掘創新素材。發揮知識的智力因素,從而創設教學活動情景,激發興趣,進行創新探索,培養創新能力。例如,教學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內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學中,運用對比分析教學,就能促使學生在錯綜復雜的事物聯系中,發現問題的實質,學會客觀地評價事物,加深對事物本質的理解。類比是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經類比能使知識向更深的層次或更廣闊的領域遷移、拓展。在教學中,若教師從知識的順延、從屬、引申、互逆、相似等方面考慮和發掘類比因素,進行類比創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發揮知識的智力因素,鼓勵學生創新思維,高中教材中的很多知識可以作為創新能力培養的素材,作為教師要善于挖掘引導,在多種解題思路探求中開發學生智力,激勵學生創新思維。
二、教法中體現創新
1.技巧性的設問
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問題的教學,以問促思,以問促變,以問促創新意識的培養。
注重問題的來源和選擇。俗話說:“學問學問,要學要問。”教師應指導學生:在預習中發現書本的問題,收集大家思考的錯誤問題,根據生活實際的需要所提出問題作為問題的來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廣”的內容,我們用時鐘撥快,撥慢的區別來作為問題,從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例題的選擇與變化
教師對教學中的例題的設計和選擇,要有針對性;要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對原理進行廣泛的變換和延伸,盡可能延伸出更多相關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還要善于設計例題的變化,并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某種近似于探索的體驗,去發現數學中的真理,讓學生體驗數學創新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教師要通過對例題變化,例題的解答教學,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利用有形的和無形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認識數學,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歸納,猜想,轉化,提出新的觀點。新的思想。
三、新的學習方式構建中培養創新
1.自主學習與創新
作為高中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以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中,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
2.合作探究與創新
班集體能集思廣益,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3.研究性學習與創新
研究性學習的特征包括:強調師生共同建構學習內容;強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強調在活動中探索研究,圍繞主題搜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強調學生的實踐,特別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地位;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直接的,有效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給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提供自由邀游的空間。正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4.積極評價中鼓勵創新
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往的場所,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質疑、發表各種見解,形成師生間的能動交流。教師在教學中,力求打破常規,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去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