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觀念是數學新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的課程標準中對這部分的要求是“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形狀,進行幾何圖形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這實際上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分析、不斷由低到高向前發展認識客觀事物螺旋上升的過程,從能力方面來說,就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課標也指出“要加強幾何建模及探究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和空間觀念。”思維從動作開始,適時、適當的操作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究、思考的環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聽過的會忘記,看過的能記住,做過的才會學會。”雖然在具體操作中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案例中出現的“三角形兩邊和大于第三邊”。理論上不成立,實際上卻真的擺出來了畫出來了,操作時帶有一定的誤差性的,這是避免不了的。但已不能因此就摒棄了“拼、擺、剪、撕、折、移”這些操作。因為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上,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經過心理活動的內化可以獲得表象。
比如:學了直角后,可以讓學生用學具擺一個直角,然后從不同方位去觀察,從而建立直角的正確印象。在進行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推導中,可以讓學生動手剪、拼、移,從而發現規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通過讓學生數方格比、剪、拼、移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圖形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
因此,我認為,實踐操作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當然,在操作中應該注意操作的目的性、方式的選擇以及學生的反饋。
此外還有以下途徑:
一、從生活引入,聯系實際進行探究
比如《圓的認識》一課中,讓學生說出實際生活中的圓形物體,如:鐘面、車輪、硬幣等。有的學生把球體說成是圓的,這說明學生“體”不分“面”不分,在腦中沒有構建起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聯系和區別。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說出以前學過的各種平面圖形,可以在課堂上找一找(比如課本、三角板、桌子的面),用手摸一摸,體會球體的不同。
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來鞏固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并進一步提高空間想象能力。例如:通過對學校操場、草坪、籃球場、教室的長、寬的測量,不僅讓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還讓學生了解了周圍這些事物的大小;另外還可以適時開展目測的訓練,培養學生一定的觀察和估計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二、運用現代技術教育手段
即利用網絡優勢,變無形為有形,解決教師口傳難以說清的難題。例子很多,不贅述。
三、使用計算器幫助學生計算,提高計算正確率和速度。突出空間觀念的培養
如果學生在幾何課中有了空間觀念和方法(比如圓柱、圓錐的體積教學)。教學中可以利用計算器讓學生從繁瑣的計算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培養學生空間觀念上。因此,練習中,增加學生估測體積大小,并用計算器驗證內容。估測的加入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是有幫助的,再有數據作支撐,這種觀念會越來越準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