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過程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隨之展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綜合上述目標,我們可以將新課程的核心思想歸納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我們有自主探究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那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發現同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呢?
首先,強調探究和發現能力的培養,不是將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放在了次要地位。相反,如果脫離了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培養學生發現和探究能力就成了空中樓閣。從這個角度說,傳授基礎知識和培養發現探究能力是同等重要的,并無主次之分,也不必分出什么先后順序。忽視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而專心于發現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最后的結果只能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如果只是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積累而忽視發現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則完全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國的歷史基礎教育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引導下,一些人在總結歷史教育的總弊端和不足之后,又開始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開始過度強調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和積累。這種不科學的思維方式,必將嚴重阻礙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力的培養,必須是建立在豐富的基礎知識的積累這個大前提上。
其次,培養學生發現和探究能力,實質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在基本了解歷史知識的前提下,對歷史現象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而不是僵化地死記硬背教材中的固有結論,這樣就能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真正做到論叢史出,史論結合。加強對學生的發現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種方式嘗試:
第一,巧妙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究。二切有創造性的東西的出現,無不是從提出問題開始,到解決問題結束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和探究問題,就要善于抓住問題的重點和關鍵提出質疑。我們在學習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這個問題時,我們針對一些問題設置疑問供學生討論:1.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之初,確定的目標是攻取中心大城市長沙,為什么在起義后期又放棄了這一計劃?2.三灣改編到底對中國革命產生了什么重大影響?3.毛澤東為什么把根據地選在井岡山?第一個問題,學生非常容易地根據教材內容得出答案;第二個問題,相對來說就有了一定的難度,但是根據教材也能找到答案,即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進一步的影響,就是有利于黨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能夠政令統一,防止力量的分散,避免了一國民黨中出現的各自為政,勾心斗角。對于后半部分的探究需要老師必要的提示,才可能得出進一步的結論。第三個問題在現有教材中找不到答案,這個怎么辦?作為一個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查找資料或者網絡等方式得出答案,這樣就真正地鍛煉了學生的各個方面的能力。
第二,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引導學生發現探索。大膽質疑精神的培養,是培養發現和探究能力的前提。創新型人才的特征有思維不被現成結論所束縛;不認為正確答案是唯一的;不向權威低頭。只能從對問題的理解的角度來進行歸納和點評。在這種形式的教學過程中,書本知識和歷史隱含問題都得到了討論學習,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第三,進行歷史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歷史第二課堂可以能夠提供學生主動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鼓勵他們大膽實踐、獨立思考、自我創造。在學習《海峽兩岸的交往》這一課時,老師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去查找自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海峽兩岸不同時期的交往情況,并概括出每一個時期的特點。在幾天的準備過程中,同學們積極查找,并認真記錄,到上課的時候,大家踴躍發言,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展示給大家。在此過程中,同學們對兩岸的分治狀況和近年來兩岸的良性互動有了深刻認識,并最終得出一個共同點結論:海峽兩岸實現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祖國統一是不可以抗拒的時代潮流。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同學們既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體驗到了探究學習的無盡快樂。
總之,只要我們去不斷去探索和實踐,們的素質教育的目標一定會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