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比較分析等方法,對高校體育教學中挫折教育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學生遭遇挫折的原因和現狀,以及受到挫折后的表現,并結合高校體育教學的特點,提出了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大學生耐挫折能力的方法,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 挫折 挫折教育 大學生
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是一種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養學生對受挫折的恢復力的教育。
一、產生挫折的原因和現狀
大學生挫折感產生的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總的說來,挫折不外乎來自于兩個因素,一是外因,二是內因。
1.外因
造成大學生受挫心理的外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制度原因。由于一些制度變遷使得大學生既定的目標無法實現。有些大學生因為違反校規校紀,被記過處分。這部分大學生就會頓覺前途渺茫,無法擺脫這種挫折的影響。(2)社會風氣的影響。受社會上高消費觀念的影響,高校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往往也摻雜了金錢的作用。(3)突發事故的影響。有些同學因家人遭遇不幸,失去親人的痛苦,使自己一下感到失去了精神支柱。(4)就業困境。就業問題是每一位大學生從人校就開始必須考慮的問題。(5)生活困境。由于生活長期完全依賴家庭,面對一切完全需要自理的大學生活。許多大學生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在經濟方面,隨著高校收費的不斷提高,很多家庭貧困的學生也因為經濟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2.內因
內因是指自己內部條件的限制,使某些動機得不到實現,也就是受挫的主觀原因。(1)學習困境。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和主要活動方式,也是大學生活的主旋律,因而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2)人際交往困境。當人際交往和諧、有效時,它給人以愉快、滿足、成功、光明;而當人際交往失調、挫折時,它給人以煩惱、失望、痛苦、陰影。(3)需求的中斷。人的需求是多樣的,無論是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它都可能與現實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不可能需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如果遇到多種障礙,就可能造成需求上的中斷。(4)戀愛不成功。有些大學生由于學業不夠出色,相貌不夠出眾,始終沒有交到理想中的異性朋友。(5)生理缺陷的影響。
二、大學生受挫后的表現
1.外罰反映。外罰反映就是以攻擊別人來消除自己受挫后的緊張情緒
(1)攻擊。有些大學生性情比較暴躁。易怒,當他們受挫后,他們很容易將自己的不順都發泄到別人身上。(2)固執。一些大學生受挫后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仍然一意孤行,固執己見。
2.內罰反映。內罰反映是將受挫的原因歸于自己,采取自己懲罰自己的“自我防御機制”
(1)自我孤立。如有的大學生沒當上學生干部,沒考出理想中的成績,沒能人-黨,就覺得不光彩,沒臉見人,整天郁郁寡歡,不愿接觸別人,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別人之間筑起一堵墻。(2)自尋短見。個別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同學,由于學業成績不理想等原因,感到前途渺茫,甚至采取跳樓、割脈等方式自殺。(3)自我安慰。有的大學生受挫后,企圖逃避現實,求得在幻想中使某些需要得到滿足。(4:自我退縮。部分大學生受挫后,表現出與其年齡不相稱的行為,希求獲得他人的同情、關注。
三、教學中挫折教育的方法
1.體育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注重挫折教育的價值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體育教師必須改變教育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觀念。樂觀的學生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這樣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面前才能心態平和、永遠樂觀。
2.樹立榜樣,發揮力量,開展思想挫折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具體榜樣形象的感染熏陶下,學生能加深對挫折的認識,激起潛在的上進熱情,提高把挫折轉化為自我鍛煉成長的自學能力。
3.創設情境,言傳身教,進行分層挫折教育
體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和提高練習要求等方法。情境教育雖然可以促進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學生的自身素質、知識層次深淺、社會閱歷及家庭情況與性格的差異,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具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承受挫折打擊的能力,在創設挫折情境時應特別注意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和積極的態度,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進行分層教育。
大學時期是意志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挫折日益普遍的今天,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讓我們的每個學生都成為生活的強者,社會的棟梁,是我們每個體育教師的目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