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期末復習或中招沖刺時,數學老師總要讓學生做一些測試卷,用來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實踐中有三個問題困擾著我,愿與同行們交流解決的辦法。一個是學生做幾份試卷后積極性就不高了,甚至出現厭煩情緒。另一個是老師評卷的工作量太大,難以將學生考過的試卷及時地評判出來。再一個就是講評試卷時,學生對自己不會做的題不能積極地提問,注意力也不夠集中。講過的題下次再出現還做錯,感覺用這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如何利用數學測試卷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呢?我經過嘗試如下方法能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一、明確目標,堅定信念
心理學家通過試驗得出結論:當人們的行動有了明確目標的時候,并能把行動與目標不斷地加以對照,進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進速度和目標之間的距離,人們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就會自覺地克服一切困難,努力達到目標。就像一位跳高運動員,如果他的面前不放一根橫桿,讓他漫無目標的自由地跳高,可以肯定永遠也跳不出好成績來。正確的方法是,在他面前設定目標,放置一根橫桿約束他,讓他不斷地超越,橫桿也就不斷升高。甚至會有這樣的情況,在一定的范圍內,橫桿越高,跳的就越高;橫桿很低時,他卻跳不起來,因為沒有目標(橫桿很低)時,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我們的學生之所以做幾份試巷后就不想做了,分析原因是他們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目標定的太高了。他們大多是成績偏低,自認為與成績很高的學生相比差距太遠,永遠也趕不上她們。由于他們把自己的目標定的太高,而實現這個目標幾乎沒有希望,就像沒有目標一樣,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不知道為什么要做試卷,為什么要聽你講評試卷。甚至把做試卷聽你講評試卷當作一種沒有任何意義的苦任務。他們怎么可能會愿意做愿意聽呢?為了使學生既能看到目標,又能使他們相信能夠達到目標,我把測試成績按由低到高的順序劃分為四個檔次,即40分以下為A檔,40~60分為B檔,60~80分為C檔。80~100分為D檔。每個檔次又劃分為1-4個等級。如某個學生的成績是73分,他的位置就是C檔1級。每次測試講評后要求學生做兩件事。一是將自己本次測試成績所屬的檔次和等級記在自己的成長記錄本上,并確定下次的奮斗目標。二是將做錯的題選擇1~3題剪下來,粘貼到糾錯本上,并注明做錯原因、解題思路或解題過程。由于他們能夠看得見距離下一個目標只有一小步,堅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達到。再加上老師對他們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適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他們的失誤又不失時機地表示關懷和鼓勵,由原來對做試卷消極厭煩變為現在的積極主動,有的學生甚至表現出迫不及待的心情。盼望著下一次測試快點到來,做試卷也由原來的粗心、馬虎、急躁,變為現在的細心、認真、冷靜了。現在的試卷講評課,學生是爭先恐后的提問題,他們已經把自己的問題看作是最重要的大事了,老師看到這種積極主動的場面心情又是何等地欣慰。
二、改變試卷的評卷,講評方式
過去老師們對學生進行測試時,通常都是將學生單人單行按一定的距離坐開,將試卷發放給他們做,然后就是老師坐在旁邊目不轉睛地盯著學生,稍不留神就會有傳紙條、看別人答案或換試卷的現象的發生。兩課時的考試,老師就這樣無聊地坐在那里,白白浪費時間。考試結束后,老師面對100來份試卷要及時評判出來,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加上老師既要備課又要輔導,根本不可能將試卷及時地評出來。正是因為不能將試卷及時--地評出來,老師只有在試卷講評課上采取與學生對答案的方法來評判試卷,結果是費時費力,效果又差。后來我改變做法,測試前先把試卷上每一道題的答案、解法弄清楚、透徹。并擬出答案。測試開始后學生做著,老師輪流批改著,測試結束時大部分的試卷也已評完,最后只剩下很少的試卷也就只有很少的幾道題很快就批改完了。這樣以來,徹底解決了不能及時評判試器的難題。這樣的評卷方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學生能夠及時得到反饋給他的信息,當看到自己做過的題全對時,他們的心情真是好興奮,做后面題的勁頭更足了:當看到因自己粗心而出現失誤時,他們真的很懊悔,做后面的題特別地細心了。兩課時的測試,他們就在這種興奮、懊悔、激動的心情中不知不覺過去了。做數學試卷再也不是沒有意義的苦任務,而是激動人心的數學游戲。
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變化教法,依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對他們進行科學引導,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