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數學的學習要與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習數學,不僅僅是掌握數學知識,更要學會運用,當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他才會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所學的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收集應用事例。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的發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搜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例如:介紹數的起源時,讓學生收集古人的結繩記數與刻痕記數,使學生體會到數起源于生活,體驗數學的價值;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搜集了自家幾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搜集、描述、分析數據(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諸多因素)的過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并做出今后用水情況的決策。既滲透了環保教育,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二、聯系生活實際,滲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從知識的掌握到知識的應用不是一件簡單、自然而然就能實現的事情,沒有充分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是不會形成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從具體的事物提煉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形成。
比如:兩位老師帶48名學生去公園游玩,公園門票成人每張10元,兒童每張5元,公園還規定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可以實行八折優惠,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買票比較合算?根據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幾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一般學生都能想到的,根據有48名兒童和兒童票5元這兩個信息,可以得到買票所要付的錢是5x48=24.0元;第二種方案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題目告訴了購買50張以上兒童票就可以實行八折優惠,如果多買5張兒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錢是否少一些呢?老師要求學生實際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過計算,學生發現,多買2張兒童票。看起來好像要多給錢,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優惠,最終還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種方案要少付40元,兩種方案相比,學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種方案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會逐步變得深刻而靈活,既提高了學習技能,又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深化學生數學知識應用的最好方法。有句教育認知的名言:“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才會明白。”這正道出了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學中,學生學會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之后,可通知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長方體香皂的包裝盒,然后自己測出長、寬、高,看看裝進這塊香皂是否合適?學會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后。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有一間長5米、寬4米的客廳,媽媽準備給客廳鋪地磚,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選材料,其中有3種規格的地磚:甲種:邊長5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9元;乙種:邊長為50厘米的地磚。每塊7元;丙種: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8元。你能為你父母做參謀,買到適合你家的地磚嗎?上述例子,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這樣做,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既理解了知識,又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切實加強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的應用意識,包括學生能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的知識去分析、去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切練。例如:看到金魚缸可以想到要用多少玻璃,可以裝多少水。看到運動場可以想到怎樣求跑道的周長,草坪的面積,跑一圈的時間。看到自行車車輪可以想到圓的半徑,轉一圈有多遠,走100米要轉多少圈等,讓學生從數學角度研究。
總之,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就需要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使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并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