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是篇自讀課文,但我認為這篇文章無論從形式、內容到給學生的情感熏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對它十分重視。而本篇課文又是本冊最長的課文,所以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在備課的時候,我一方面緊扣單元提示“本單元的鑒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面,注意拓展延伸以及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在備課階段,我認真翻閱有關作者史鐵生的材料,包括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工作量雖然較大,但我認為要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至少應該有一桶水。對作者有了具體的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接近作品,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的誤讀。在深入了解作者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如下導語:在中國當代文壇上,有一位作家被稱為最愛笑的作家,但也就是這位作家他說過,我的職業是生病,我的副業才是寫作,同學們知道他的名字嗎?之所以設計這樣的導語,是因為“愛笑”與“生病”是對立的,但在作家身上卻奇異地結合了,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原因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問題:我為什么來到地壇?——我來到地壇前后心態有沒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前兩個問題學生只要預習過或在課堂上迅速瀏覽過都能把主要內容答出來,關鍵是第三個問題,學生也能答出一些但不全面。而這個問題恰好是學習散文的重點: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所以重點在第三個問題。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第三個問題的,首先讓學生找出第一部分中景物描寫的段落,即3、5、7自然段。其次按照“本段描寫了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作者由此獲得什么啟發?”這種思維順序來品讀這些景物描寫的段落。在品讀的過程中,如對相對抽象卻蘊含哲理的“六譬如”的品位,給以學生適當的點撥、引導及點評,但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閱讀感受。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落實了語文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在今后的閱讀分析中舉一反三。同時,學生應該可以得到了充分發揮自己個性的機會,預設會出現不少有價值和閃光點的回答和討論,也會刺激我的教學沖動,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而教學相長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一直孜孜以求的,我希望這部分設計能達到整堂課的高潮。
結語部分我這樣設計:第一部分主要講“我”與地壇的關系,“我”在地壇中得到的啟發,地壇由“我”的避難所——再生地——精神家園。而在第二部分中,卻主要寫了“我”與母親的關系,這是不是偏題了呢?到底“我”、地壇、母親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設計使兩個課時具有內在的邏輯連貫性,表明課文兩部分是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同時引發學生去思考,為下節課順利展開做好鋪墊。
最后,我打算播放《命運》交響曲,讓同學們思考“從文中第一部分你獲得什么啟發”。在鏗鏘有力的音樂聲中,在剛剛與身殘志堅的史鐵生做了一番心靈的對話后。力求使同學們在情感上獲得一種提升,有話要說,有情要訴,我想這也應該是這堂課的一個小高潮。
我的這個教學設計。在說課的時候得到了同組老師的肯定。但我知道,任何教學設計,無論預設再豐富,備課再充分,都一定有考慮不周的地方,都必須經過課堂實踐的檢驗。我希望能在真正上課時候一方面靈活貫徹教學設計,另一方面不斷積累教學實戰經驗,為高中教學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后記:課堂效果與預期相當,導語部分懸念設計得當,學生在上課一開始就對史鐵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連環引導式提問和隨機應變的追問讓學生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邏輯思辨能力明顯提高;課堂的高潮部分出現在學生對“六譬如”的討論和對其的模仿寫作這個環節,討論之熱烈超出我的想象,而學生模仿寫作的口頭作文,更是處處閃耀著睿智靈動的光芒。經過這堂課,我對學生的理解和對教學的理解又進了一步,原來90后的一代并不都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膚淺浮躁。他們也有他們對生活特有的深刻體悟。他們也可以和經典對話,關鍵是靠教師的耐心琢磨和將心比心的引導點撥。這堂課的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上這篇深厚博大的文章時,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如果我的感情能更投入,肢體語言能更豐富,相信這篇文章對學生的感染力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