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而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主要通過“課堂討論”曲途徑來實現。有效的課堂討論的各環節安排要遵循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討論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的落實進行,討論的組織要科學、合理、深入,使教學借助于“討論”,讓學生全面深入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使課堂教學真正實現“著眼于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中學生物 課堂討論 有效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討論式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廣泛地為廣大教師所運用。課堂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外在形式之一。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呼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背景下,更成為生物課堂教學的—個熱點。然而,許多教師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只要兩個或四個人圍在一起就是討論,就是合作,就是互動。往往出現“熱熱鬧鬧開始,冷冷清清收場”現象,或是表面上熱鬧,少數人搶著發言,多數人不介入的狀況等,都不是有效討論,因此,在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探討在中學生物課堂中如何進行有效討論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為此,僅就生物課堂中以小組學習為形式的“有效討論”,談談本人初步實踐體會與淺見。
一、課堂討論的作用和意義
課堂討論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就某一問題互相交換觀點和看法,并針對問題的某些方面進行爭論和辯解,最終達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異。
教育家哈里·麥克多斯認為:課堂討論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新的看法和動力”,會使學習任務完成得“更自然、更有效”。課堂討論引入得適時、恰當,能使課堂教學更有生機和活力。有效的課堂討論能使課堂反映出民主、和諧、寬松、張揚的教學氛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表現的欲望。在探究過程中個性才能逐漸形成,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習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維層面方式相互補充,學生有不斷經歷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使之情感、態度、們值觀逐步形成和完善。討論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是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是體現學生主體化學習的途徑,也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核心—著眼于學生的發展。
二、判定課堂討論有效性的關鍵在于三維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
(一)正確把握三維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三維目標中,知識具有奠定性作用,離開了知識的習得。談不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能力和素質是在知識的掌握、建構、內化、運用的活動中鑄就的。正如有的學生所言,能力不過是內化了的知識的綜合體現,而素質則是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淀和升華。學生學習過程是構建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應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的過程。知識、能力、態度三者是有機結合的整體,要把能力的培養和態度的發展溶于學習知識過程中。所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二)有效的討論必須緊緊圍繞三維目標的落實進行
1.知識目標方面:對問題的有效討論需要相關的知識和經驗,課堂討論通常情況下只安排幾分鐘或十幾分鐘,這幾分鐘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內容的選擇,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討論之前,必須悉心進行討論題的設計。
首先,組織討論之前,教師必須悉心研究教材,明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越是教材的核心問題,越要讓學生去主動學習。特別是生物中的一些概念,光靠教師的講解和簡單的下定義,學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對概念的認識也較膚淺。如:《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一節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教師若直接問“什么是光合作用?”后讓學生自學討論,這樣,太籠統,難理解,對概念的認識也較膚淺。若能放手讓學生通過進行自主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實驗后,討論: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它們制造的有機物主要是什么?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并歸納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物質轉換和能量轉化的特點等,就能深入挖掘其中的內涵,學生對其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掌握更加牢固。
其次,要悉心研究學生,從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要是課堂討論能夠有效地展開,教師還要了解學生,同時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合作學習者,在合作中有效地交流和思考,必須要求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與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有效地設定學生發展的目的,確定引導學生實現發展的措施。如在進行“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教學時,出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討論說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基本途徑以及血液成分的變化,相當一部分同學一片茫然,隨意亂猜,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對前面已學的心臟的結構等知識有所遺忘,因此不能達到在討論中交流,在交流中升華的目的。針對這種情況,應在新課之前設計對相關知識如心臟的結構等的復習,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準備。
2.能力目標方面:生物新課程要求學生在能力方面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在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歸納能力、綜合演繹及初步創新的能力。課堂中問題的討論起著重要的穿針引線的功效。在對問題的討論中,學生既可表現自己,又可接受他人的評判并評判他人。在這種合作學習中。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設計討論題是三維目標中能力目標能否落實的一項重要工作。
討論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價值,要把握一定的難度、梯度。如果問題太簡單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和輕視心理,有“輕而易舉之感”,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于動腦分析問題,不利于學生求知的意志和品格的形成。如果太難,不符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會給學生心理造成壓力。感到束手無策,產生畏懼情感。這樣的討論是沒有價值的無效的討論,不利于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討論題,討論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要有一定的層次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從而培養各種能力。例如在引導學生解讀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圖解后。出示以下問題:(1)你能比較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點嗎?(2)它們的實質和關系如何?(3)如何才能提高農作物的總產量?(4)如給你一大棚種植農作物,你將怎么做?這樣的問題不至于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前兩個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后很快達成共識,而后兩個問題學生回答百花齊放,有的說農作物增產要延長光照時間,加大光照強度,增加二氧化碳量,松土、施肥。有的說可以合理密植,間種套作。還有的說要生物除蟲,保護環境。關于大棚種植問題,有的學生提出要從低成本高效益想辦法。有的提出向大棚內充氮氣或減少氧氣量能降低呼吸作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想法等等。通過這樣具有一定層次、難度的問題盼討論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由淺到深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演繹、初步創新等能力,有效地實現能力目標的落實。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方面:學生的認知過程必然有情感伴隨,只有以情為動力,以知為依據,做到情理交融,相互促成,才能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發展,所以設計討論題時既要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積極有效地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情趣,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討論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通過討論,大膽質疑,勇于探索,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發揮,創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發展,這樣的討論才是有效的討論,因此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愉悅的討論氛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互學互助的團隊精神,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表揚,要知道一點點的鼓勵,一些掌聲,對學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勵,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期望,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些對討論的有效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在《愛護植被,綠化祖國》這一章節中,先讓學生對我國的森林資源進行課前調查,課上就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會不會破壞森林?我們應該怎樣更有效地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等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通過調查、討論,激發了興趣,積極地參與,并能獨立思考和自由闡述自己的觀點,思維活躍,討論氣氛非常熱烈,這樣不僅學到了知識,培養了發散思維和創新的能力,而且還從中受到了教育;也使三維目標的教學得到了落實。
三、有效討論的組織形式
討論的形式有小組合作、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一般常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如何編組最有效?當然小組成員越多,匯集起來的知識、見解和經驗就可能越多n但不是小組成員越多一定越好,因為小組人數越多,部分成員就很少甚至沒有機會發表見解;可以將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作適當搭配,根據討論問題的大小和難度分不同的組。2人至4人為一組的,適用于內容淺顯,綜合性小的問題討論,6人至8人為一組的,適用于較高難度,綜合性高的問題討論。全班性的大集體適用于某一專題的問題討論。如果條件許可。按人數能將桌子圍成圈則最好,這樣更能營造寬松、和諧的討論氛圍。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專心傾聽,并對其謹慎地作出反應。所謂謹慎反應,是指教師盡量少講話,把更多的講話時間讓給學生,這樣學生從討論中獲益較多,另一方面,當:教師不得不對小組作出評價時,應做到客觀公正,不帶有偏見和個人感情色彩。教師在此過程中,雖然少講話,但要密切關注學生討論,對討論進行是否切題和討論的事實基礎等適時予以分析和評價。在討論過程中的某些環節上,教師可以適時地介入討論,并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善于捕捉和發現學生在討論中出現的有創新的見解和想法,并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還可適時地做簡短的階段小結,明確當前面臨的問題,這既幫助學生概括出已走過的軌跡,預示下一步討論的方向,又教會學生討論的方法。
總之,新型的學習方式需要合作,而合作則需要有效的討論和交流。有效討論的各環節的安排要遵循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教師必須悉心研究教材,研究學生,討論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落實進行,討論的組織要科學、合理、深入,使教學借助于“討論”讓學生全面深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使課堂教學真正實現“著眼于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