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已走進我們的課堂多年,其內容也出現在高考能力試題當中。但是,由于所占分值比重較小,又不作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科目,因此在很多學校成為了“雞肋”課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像走馬觀花。忽略了國家開設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初衷。
關鍵詞:轉變觀念興趣美術素養
自覺性
1997年,“美術鑒賞”課正式進入普通高中的課程體系。其內容也出現在了高考中的“+l”試題中。但是在很多地方。有的美術教師把“美術鑒賞”課一帶而過,工作重心放在個別美術特長生的技能訓練上,忽略了對大多數學生的美育關懷,使不少學生認為將來也不會從事美術專業工作,這門課程對于自己的實用性不強,因此不能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這樣一來,就違背了開設高中美術課的初衷,不能達到對學生美育培養的目標。下面就如何轉變學生的觀念,上好高中美術欣賞課我想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要想學生轉變觀念,首先要教師自己轉變觀念
在美術課教學中,也是單一她圍繞美術理論、作品欣賞進行教學,不能激起很多學生的興趣。高中美術新課程改革后的“美術鑒賞”,對學生審美的品賞、鑒別提出更高要求,通過美術鑒賞活動讓學生不僅感受傳統經典美術文化的價值,更要自覺關注經典美術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通過美術鑒賞活動。把當代的美術信息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關注現代設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關注身邊的美術;用寬容而有序地營造和諧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容納多樣的感受和評價,每一次參與都得到相應的評價。這就要求學校的領導和老師不要一味地把目光放在專業課上,要多從學生的自身發展著眼,這就更要求我們老師轉變觀念,從而使學生徹底的轉變觀念。
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讓我國源遠流長的美術文化在課堂中傳承
我們現在的很多高中學生除了知道中國的“鄭板橋、唐寅、齊白石、徐悲鴻”,外國的“達芬奇、拉菲爾、凡高、畢加索”之外,所了解的一些美術領域的名家、名作相當有限,而他們大多能如數家珍地報出更多古代、近現代、當代知名的文學家、文學作品的名字,音樂家、音樂創作人、音樂作品的名字,因此,可以發現來自媒體的美術信息容量相當有限。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理論認識上升,視野得到開拓,眼光高了,審美素養自然就會提高。隨著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古代淵源流長的美術文化、民間美術遺產給予我們的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歸屬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因此,通過美術鑒賞課讓學生走近傳統經典的美術文化,細細品賞、領悟中國人眼中的玉文化、神秘獰厲的青銅器、咫尺千里的山水畫、質樸鮮明的民間美術……不僅能感受傳統經典美術文化的價值,更要自覺成為這些經典美術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者。
三、讓美術鑒賞課堂成為興趣的海洋
學生進入高中,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愛好也更加廣泛。作為教師應尊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的情感,在美術課堂上更好地展開師生討論與互動,容納學生多樣的感受和評價,使學生愛學、喜歡聽。在輕松的學中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講求教學方法。如果教師把一些枯燥的東西情趣化。那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比如講古希臘雕塑“拉奧孔”時,夸張地動作,痛苦扭曲的面部表情對學生會有震撼力。但這個“拉奧孔”是誰?這三個人為何和蟒蛇搏斗?如果在授課時把這件作品的神話背景故事,即學生們比較熟悉的“木馬計”的故事結合作品講給學生,那效果肯定會大不一樣,對于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都有很好的幫助。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它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課堂上帶給學生美感的體驗,完備學生的美育知識修養,開發創造潛能,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心靈的動力,獲得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美術的自覺性。欣賞藝術、創作藝術,都是人用“靈魂思考”的過程,當我們所教的學生能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余,去聆聽一個藝術講座,品賞經典的藝術表演,瀏覽當地的藝術展覽,靜靜地思索、感受美的歷程,才真正體現了發展性的教育,把美術融入了生活,這一切的一切,我相信他們的高中三年美術鑒賞課學習,將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