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要達到“不教”的境界,重要的一條就是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即使他們離開老師,離開學校,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學習方法多種多樣,我認為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學法指導上,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發現學習法
學生有潛在的發現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學習數學,這是當前數學教育的共識,要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提供一些適于學生再發現活動的教材,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時因覺得這是自己“發現”的而感到非常高興,從而樹立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也會成為他們學習新知的動力。
在《弧長及扇形的面積》教學中,探索弧長、扇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下圖,讓學生觀察
然后問學生弧與圓周、扇形與圓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弧是圓周的一部分,扇形也是圓的一部分。
二、類比學習法
類比是根據兩類對象或兩個對象的一些屬性相同或相似,猜測它們在其他一些屬性上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維方法,這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舉一反三,由舊的知識引出新的知識,使知識得以發展,不斷深化。
在《弧長及扇形的面積》教學中,運用了合情推理的方法之———類比,由弧長計算公式的探索過程,類比扇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索過程。
三、提煉所學知識,不斷完善認知結構
數學認知結構一直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因此,每到一個階段就應該從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提煉、總結,經常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使所學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專題化,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這樣不僅做知識方面的總結,而且還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每節課我都要求學生自己總結,不僅做知識方面的總結,也要做能力和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以及解題方法的歸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四、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
多數人認為只有文科才需要多讀,其實數學也有讀的必要,特別是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更為重要。通過反復閱讀,間插老師的啟發性提問,可加深對數學概念、定理的理解,也可逐步掌握基本題型的結構、思維和方法。
五、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習慣
數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但一般學生往往難以實現這一過程的轉化,思維多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根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就特別注意讓學生多動手,多實踐。比如進行蘇教版《5.3展開與折疊》的教學時,通過對具體的實物的動手操作,獲得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再引導他們逐漸向感性認識轉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其語言要求必須精煉。只有“說”得明白,才能“寫”得清楚,因此,我要求學生在解題時能夠口答的題目盡量口答,并且在回答問題時盡量采用數學語言,做到思路清晰、言必有理。對于學生常犯的毛病和一些不良的語言習慣,要及時糾正。這樣既能提高學生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了發展學生的能力,就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