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師生關系 有效溝通 原則
師生關系是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效能產生的關鍵,而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則有賴于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每天與學生相處幾小時的教師,特別是相處時間更久的班主任,更要正確認識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溝通技巧,這樣既能增強教學效果,又能避免師生隔閡和沖突。現代猶太教最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布貝爾甚至認為,教育的全部意蘊都包含在師生關系中,教育過程甚至可以看作是師生關系形成和建立的動態過程。因為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并不是單純傳授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更要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教育中,師生之間的溝通,是學生獲得人際交往技能和建立價值觀念體系的基礎。
許多教師都十分想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他們也學習了許多許多關于如何與學生溝通的教育理論,而且非常愿意學以致用。但是一旦碰到實際的問題時,教師們往往會棄所學的理論不顧。這并不是說教師們不愿將理論用于實踐,而是實際的問題太靈活、太瑣碎,系統的理論無法具體、有效地解決問題。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在季洛特的《師生之間》一書中,一位教師的話可能道出了許多教師的心聲,他說:“我業已知道學童的需要,由衷的知道。他需要你予其接納、尊重、喜歡、信賴,需要你予其鼓勵、支持、打氣、使其高興;他還需要自己有能力去探詢、實驗、獲得成就。……我所欠缺的是所羅門的智慧、弗洛伊德的洞察力、愛因斯坦的知識和南丁格爾的奉獻精神。”
一、首要原則:就事論事。不針對學生的個性與品格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因為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人”。一位賢明的教師對學生講話的方式就象對家里的訪客。主人對客人總是以禮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師若能像對待自己的客人一樣對待學生,師生關系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教師們也許會覺得很難做到這一點。那么至少記住:在處理問題、批評學生時就事論事。不要批評、詆毀學生的品性與人格。其實,這就是對學生人格的重視和尊重。讓我們舉一些學校實際生活中常會碰到的事來說明教師該如何尊重學生。案例:學生因為沒做作業而撒謊。老師會有什么反應呢?教師A:“不做作業么,就是太懶!作業不做,讀書不好好讀,撒謊倒學得很快!你這樣子下去能有什么出息?”教師B:老師悄悄把他叫到一旁,拍拍他的腦袋說:“把作業補上就行了,何必說謊呢?”
二、了解與接納
接納是這樣的一種心理品質:“教師相信學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并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相信他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幫助學生相信他的老師即使對他的某些行為和想法不認同,而且它們必須改變,但是,他在老師的眼中仍然是一個有潛力和價值的人。”
老師不要求學生先改正錯誤,變得完美,然后才接受他,而應是始終無條件地相信學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無限發展的可能性,這是接納較完整的品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咨詢專家高頓認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關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學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則使學生焦慮不安,導致反抗致使交流滯塞、終止。但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如果你接受一個孩子,他會保持老樣子,所以要他將來變好的最好辦法就是告訴他你對他的行為不能接受。師生間之所以會出現交流不暢正是因為教師通常的反應方式一訓斥、命令、探詢——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不對的、不應該的、不可接受的。
三、不要帶有敵意的盤問、諷刺、挖苦
1.學生遭到敵意的盤問時,就像把他的掛在絞刑架上,任人拷打追問。
2.機智的老師避免有害無益的盤問。
案例:學生——我還沒有準備好參加考試,教師若盤問學生會找借口、防衛自己的謊話。因此,老師說—一問題來了!你想我們該如何解決?你的意見怎樣?
3.教師這種不劇烈的反應對學生具有長遠的影響力。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是一種潛在的傷害,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尊重、自治、自我負責。
4.尖酸刻薄的教師尤其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老師的工作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絕不是傷害學生。例如,當教師看到教室里一片凌亂,他可以說:“我看到的是一片混亂的教室,我很不高興,也有點生氣。教室是學習的地方,應該保持整潔”。但絕不能說:“你們這群懶惰豬!看看你們把教室搞得像豬圈一樣,你們怎么這么不負責任”,這種話只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很兇、很野蠻,而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
四、積極聆聽而不急于救助
學生出現負性情緒時,老師要謹言慎行,不要擾亂學生的感覺。學生出現困難時,積極聆聽就可使溝通保持順暢。當教師積極聆聽學生表達的情感時,學生感到教師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積極聆聽幫助學生以直接有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一旦學生表達了,且被教師接受了,學生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五、保持適當適時的交流溝通
適當適時的溝通可以改善教育的效果,適當的溝通是一種成就,它需要學習、預習準備和自律。溝通要真誠,沒有什么比造作更有害。虛情假意容易被人識破,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學生的眼睛更能觀察到那些細枝末節的變化。因此,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必須讓學生感覺老師是真切的關心,關注和幫助他。
總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應當注意到要達到的目標:激發學習、鼓勵自治、支持自尊、衍生自信、消除焦慮、去除恐懼、減少挫折、平息憤怒、化解沖突。
以上所述都是站在教師的立場上來談師生溝通的原則和技巧的,但溝通是雙向的。若只是教師單方面的努力而學生不配合,沒有彼此的信任,則溝通也不可能有效。所以,教師不但自己要掌握溝通的技巧,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教主要體現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上。即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所采取的態度和措施,所有的美德都必須以符合美德的方式來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