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數學教學,老師課上教知識,課下改作業;學生課上學知識,課下做作業。教學改革的到來,給教學增加了活力,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被再次激發,下面就筆者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粗淺的看法。
一、作業“全批全改”存在的問題
目前隨著數學改革的深入進行,以及時代對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明顯地暴露出作業“全批全改”存在的問題。
1.教師師花費在評改作業上的時間過多。一般初中數學教師都要任兩個班,每班按45人計算,每次要批改90本作業;若每次留4個題,一次要批改360道題,若每本作業平均用2分鐘,就要花去3個小時的時間。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都這樣被占去了,哪里還有探索教學改革的時間,當然教學改革也難以付諸實施。
2.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素質教育下突出的特點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可是作業的“全批全改”是在學生頭上的“緊箍咒”。使他們天天忙于按時完成作業,不管對與錯。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檢查的積極性受到壓抑。
3.師生雙方獲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作業很不錯,但一考試成績很差,因為學生為了老師“批改”只好抄襲作業,教師也只好“上當受騙”。
二、批改作業“改”出花樣的幾點嘗試
精心設計,布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但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活動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
1.隨堂批改作業。新課后,簡單的作業可當堂完成,采用集體討論答案,當堂集中統一批改。
2.小組批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次上課前5分鐘由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或信息小組匯報典型范例及錯題情況。
3.教師抽查和面批。教師對小組批改后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或面批。
4.信息小組及時做好信息交流。由科代表和幾名同學組成信息小組,其主要任務是:(1)匯集班上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題進行“會診”,分析錯誤原因,提出正確答案供學生參閱。(2)收集作業中做題方法新穎巧妙、思路簡捷、一題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時向全班進行交流。(3)每一單元教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信息小組總結正、反兩種典型,向全班同學作交流。
經過上面的嘗試,我的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了主動獲取,使教師變獨角演員為導演,真正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了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